10月1日起,品牌管理办法将在全国正式实施。对于许多无品牌授权经营的汽车经销商来说,这无疑是决定生死命运的“大限”之日。但并非仅仅如此。在日前一次汽车营销峰会上,申城许多品牌经销商负责人认为,实施这一政策对汽车品牌经销店的运营能力也将是一次考验。
生存越来越难
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出台,是国家新一轮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家对汽车市场进行调整已经不是第一回了。”熟知国内汽车销售业发展的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秘书长商锦书表示,“与以往不同,这次调整,经销商同时经受着政策调整与市场不景气的考验,可谓被‘两面夹击’”。
“现在车市不好,你就是有1亿元资金,周转起来也可能相当困难。”上海百联汽车市场部经理吴志平说,“看起来1亿元很多,但手中有几个品牌的大经销商,如果一到年底压一下货,就是有1亿元周转资金也会显得紧绷绷。”
与会的一名经销商还叹息说:“尽管车市不景气,但厂家还在不断上马新的4S店。一定程度上,这将使同一品牌的4S店竞争更为激烈,生存也更为艰难。”他举奥迪的例子说,目前上海有6家奥迪4S店,听说马上又要增加到10家。奥迪属于高档品牌,它的市场需求量相对有限,在车市不好的情况下,从6家一下子扩张到10家,市场就等于一下子稀释了一半左右,这些4S店肯定都会面临“吃不饱”的困境。老的品牌代理商还可以通过现有客户做售后服务来养活自己,新的4S店怎么办?他们的生存境况肯定让人担忧。
上海永达汽车中恒销售公司总经理金永根介绍说:“现在经销商的利润越摊越薄。比如我们销售某品牌100多辆车,到年底结算的时候,利润只拿到250元一辆,凭这点利润光维持公司日常水电费开销都不够,更不用说人工费什么了。现在经销商不是靠汽车销售在赚钱,而是靠跑量跑到一定程度,到年底时让厂商给你一个总的回报来维持着。”
一位负责销售的经销商负责人表示,现在消费者对车市情况越来越熟悉,“门槛”也精了,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调查、询问,货比几家。靠过去那套不规范的操作办法来赚消费者的钱,想都不要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经理表示,品牌管理办法使厂商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有品牌授权的经销商也随时有被“踢出局”的危险。拿上海大众来说,由于市场不景气,上海大众目前已经将它在上海的4S店从原来的46家调整到37家,剥离了9家经营业绩不好的4S店。由此可看出,今天得到品牌授权,不等于永远享有品牌授权。就是这37家4S店,由于市场不景气,是否能撑得下去还是个问题,因而也随时有可能被厂家调整掉。
由此看来,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4S店也存在着生存危机。
转型势在必然
如果生存不下去,是否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与会者都认为,让4S店退市并不是一件易事。
商锦书说:“国家前几轮调整,许多经销商会认为我摒一摒、熬过去就可以了,但这次不同。‘品牌管理办法’出台后,那些没有品牌授权的小经销商想撤也就撤了,但大的4S店很难简单地这样做,因为它有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在4S店,撤起来哪有这么容易!”
其他与会者也都认为,动辄上千万元组建起来的4S店是不可能说撤就撤的。那么,面对现在不景气的市场状况,4S店又如何才能生存呢?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
吴志平表示,随着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整车销售将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品牌经销商的主业,这种趋势现在已经十分明显。我们会向欧洲等发达国家靠拢,走服务化的道路,通过强化服务来拓展经营业务。
上海怡通汽车二手车置换部销售经理许桂香介绍说,今年怡通已经开始向租赁行业进行发展、延伸,这也是在车市不景气情况下没有办法的一个对策。
这次峰会上许多经销商老总表示,目前,品牌经销商相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还处于弱势,50多项指标都是规定好的,你必须严格遵守。在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品牌汽车经销商必然面临转型,但怎么转型,各家会有各家的对策:有些可能通过做强售后服务,有些可能通过吞并小企业来做强……究竟谁能成功,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