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市场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增速放缓
2004年我国全年共销售汽车658.9万辆,其中,国产车销售继上年度突破400万辆后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507.11万辆,同比增长15.50%,与上年相比增速回落18.7个百分点;进口汽车17.71万辆,增长2.6%,增速回落32.1个百分点;二手车交易134.08万辆,同比增长20.21%,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汽车市场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除二手车外,国产汽车销售及进口汽车增速都有较大幅度回落。
在国产汽车销售中,轿车销售232.65万辆,同比增长15.17%,占国产汽车销售总量的45.8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60.11个百分点。客车121.87万辆,同比增长5.12%。载货车销售152.59万辆,同比增长25.97%,增幅比上年增加15.62个百分点。
进口车,轿车11.61万辆,增长12.7%;越野车3.53万辆,下降11%;9座以下小客车1.07万辆,下降2%;大中型客车2489辆,下降45.8%;载货汽车7989辆,下降12.8%。
据全国30个省市250家二手车流通企业上报数据(统计范围约占83%),2004年二手车交易增长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手车交易量增长率高于新车销售增长率5个百分点。其中载货车28.5万辆,同比增长19.27%;客车34.5万辆,同比增长32.41%;轿车45.9万辆,同比增长17.24%。
二、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趋于理性
2004年对于我国汽车市场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家加大了对汽车市场宏观调控力度,汽车项目投资过热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汽车消费信贷在经历了两年因高速扩张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后,各大商业银行调整了汽车信贷政策,提高了汽车消费信贷首付款比例,缩短了贷款期限,与车贷业务密切相关的车贷险也被保监会正式叫停。信贷政策的收紧抑制了汽车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容。
在汽车市场立法方面,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实施细则、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等汽车流通法规也上网征求意见,同时也废止了部分不适应汽车市场发展的部门规章,我国汽车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法治化轨道。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连续两年井喷行情后,出现了大幅度回调,实现了从高速发展到理性增长的转变,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国产轿车从75.28%销售增长率下降到了15.17%。
受汽车降价等因素的影响,二手车市场的经营风险加剧,对于二手车经营者,为了规避风险,采取了保守策略,谨慎收购,快速出手;而对于想卖车换车的人,又认为车价太低,卖出去不划算。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了制约了二手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容。
三、生产企业乐观估计2004年市场,巨量库存难以消化
2002年、2003年汽车厂商对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消费者的需求普遍估计不足,一些比较畅销的车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个别车型加价销售。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市场供应,各大汽车厂商开足马力扩大产能,使整个汽车行业的产量和产能在2004年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是2004年的汽车需求并没有象厂商预想的一样快速增长。由于2000年以前积累的私人消费势能在2002年和2003年得到了集中的释放,2004年私人消费没能继续2003年的势头,而宏观调控因素,汽车使用环境因素如油价上涨、道路拥堵、停车困难、保险免赔条款、新交通法规的全责条款等,使得汽车的实际需求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供需开始失衡,库存压力频显。据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74家汽车供应商统计,04年汽车供应商年均库存为25万辆,其中轿车年均库存约为13万辆。由于供应商向经销商压库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流通环节究竟积压了多大的库存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估计全社会汽车库存量要远远大于25万辆。巨大的生产库存和经销商库存,是2004年汽车流通企业普遍感到日子不好过的重要原因。
四、降价风暴席卷车市,加重了“持币待购”情结
2004年国产车价格持续下降,而且降价幅度越来越大。2004年年初、一季度、年中、三季度分别出现了四次密集的降价潮。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4年第一季度,就有20多个品牌的近80款车型受到降价潮的波及;上半年,平均每月有25种车型参与降价,几乎每天都有一款车降价;而 在9、10两个月中降价车型达178种,平均降幅为3.57%。04年全年国产车降价幅度超过了13%,有些车型降价幅度接近30%,几乎所有车型都在降价。相比国产车,进口车的降幅更大,年平均降幅达到了14.3%。在价格快速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每当人们说起买车,第一个反映就是:“等等,还得降。现在买车太亏了”,“持币待购”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并且越来越严重。
五、04年汽车市场增幅回落符合汽车市场客观发展规律
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历史上发生过4次扩张,其波峰分别在1979年、1983年、1987年、1992;出现4次收缩,波谷为1981年、1985年、1989年、1998年。汽车市场的第5次扩张期在2002-2003年,峰值在2002年4季度和2003年的1季度,季度增长率为111.11%和111.7%。可以说,自1978年至今,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以轿车为例, 1978年产量为0.26万辆,2004年为231.63万辆,26年间猛增890倍。而汽车市场的每次扩张都给汽车工业带来加速发展的机遇,产量上升,销路畅通,进销差价增加,价格上浮,库存下降,资金周转加快,产销单位经济效益上升。而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在步入第5次收缩期,生产和消费需求增长的放缓是正常规律性的回归。
六、二手车市场日趋活跃,将成为带动整体汽车市场增长的强劲驱动力
虽然2004年新车销售增长趋缓,但二手车交易却继续保持与2003年同样强劲的增长势头,交易增长率已经超过了新车,这在近年来还是第一次。诚然,由于汽车市场中新车与二手车的联动效应,2004年的二手车市场也面对很大压力,伴随着新车频繁降价,二手车加速贬值,其价格也呈现波动状态,有的二手车商出现了经营亏损。但从总体上看,二手车市场正在蓄势待发,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我国两千多万的汽车保有量已经为二手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而言之,我国二手车市场迅速崛起的硬件环境已经具备。《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已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二手车流通领域的法制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办法》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拓宽二手车流通渠道,长期以来困扰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手续繁琐问题、交易收费过高问题以及售后服务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解决。随之二手车流通的软件环境将得到大幅度改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众多汽车生产企业、跨国公司从关注二手车市场到已经开始尝试涉足二手车流通。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大众、神龙富康等国内知名品牌以“新旧置换”为突破口,开展了二手车业务,提出了“诚新二手车”、“认证二手车”等运作模式,雄心勃勃地进军二手车流通领域。另外,还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寻找国内的合作伙伴,以迅速涉足中国的二手车市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二手车市场已积蓄了较大势能,何时喷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联动效应的作用下,二手车市场将成为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