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厂商定下2005年销量计划 增长速度集体放缓
国内大多数轿车厂家终于开始放慢自己的脚步。2004年初的张扬被2005年初的收敛所取代。
在确定2005年产销计划时,国内11家主要轿车企业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保守姿态。相对于去年许多企业50%以上,甚至接近100%的增产计划,今年这些被调查企业普遍变得谨慎起来,增产计划一般在10%-20%,北京现代(计划增产38%)已经是主流轿车企业中最乐观的了。而在一年前,许多轿车企业都比今天的北京现代更乐观。
增长20%就算高的
尽管曾经一度占据月销售排名第一的位置,销量同比增幅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上海通用还是没有完成2004年的产销目标,这也许正是他们决定今年放慢步伐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海通用“略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的说法,其增长速度可能比2004年销量增长15%左右。由于去年上海通用最终销售量为25.2万辆,而上海大众的产量超过了35万辆,这也意味着这家“野心勃勃”企图争夺全国销量冠军的公司,至少在今年将放弃他们的梦想。 被认为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广州本田,最终把目标定格在23万辆上,仅比去年增长15%,而去年广本销售汽车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达73%。对此,来自广本的说法是,在经历了2004年市场的严峻考验之后,公司在制定产销目标时不会再盲目乐观。
哈飞和吉利虽然双双实现了去年的产销目标,但今年依然非常谨慎,产销计划分别为23万辆和12万辆,增长比例只有15%和20%。
“车坛新贵”一汽丰田则把今年的产销目标定在了13.4万辆,比2004年10.8万辆的销售目标增长约24%。和丰田2010年取得中国市场10%份额的目标相比,这样的增长计划可以说相当保守,但在主流轿车企业中也算是比较高的了。
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上海大众,去年35万多辆的销售量比2003年下降了一成,和年初提出的46万辆目标也相去甚远。虽然上海大众拒绝透露今年产销目标的具体数字,但据其内部人员透露,今年上海大众肯定不会再犯和去年一样的错误。
在把产销目标调低到30万辆之后,一汽-大众在2004年勉强过关。来自一汽-大众的消息称,今年的产销目标将略高于去年。
和大多数汽车厂家不同的是,北京现代2005年的产销目标达到了18万辆,和去年相比增长了38%。来自北京现代销售部门的说法是,这样的目标是建立在2004年良好业绩之上的。
保守缘于市场不明朗
“即使是丰田,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对威驰和花冠2004年的市场表现,丰田汽车公司中国事务所总代表服部悦雄显得很失望。他表示,对这两款车在2005年最好的期望就是维持现状。他还透露,一汽丰田销售的增长点将在今年进入中国的两款新车上。
“去年被迫调低产销目标实在太被动了,这样的事今年一定要避免。”
一汽-大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官员说。他认为,在今年市场形势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制定一个比较保守的产销目标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哈飞的一位销售副总则表示,选择现在的增长速度,完全是出于市场环境以及自身能力方面的考虑,盲目求快对企业发展不利。
“如果和去年超过14万辆的实际销售量相比,我们的增长其实还不到30%。”北京现代公司销售部门的一位主管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北京现代去年的销量超过了最初的产销目标,因此2005年的目标会较其他一些企业相对乐观一些,但这绝不表示北京现代对今年的市场环境感到盲目乐观。
“2004年的车市让汽车厂家一下子冷静下来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分析说,由于没有完成销售任务,去年许多厂家吃够了苦头。事实证明,增产比减产容易,因此对厂家而言,与其制定一个过高的目标而被迫压缩产量,还不如一开始就制定一个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尤其在2005年整个汽车市场都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没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胜利者,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对企业更有利。
市场供需关系将趋向平衡
徐长明预测,厂家普遍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将让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趋向平衡。虽然2005年的汽车价格仍然将稳步下降,但下降幅度将比2004年温和得多。
“三大因素让主要汽车厂商普遍调低了2005年产销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石耀东认为,产能过热、利润率下降和一些外部因素特别是制度性因素的不确定性,使生产厂商变得谨慎起来。
他分析说,我国2005年取消了汽车进口配额管理,进一步降低了进口关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开始全面实施,汽车产品“三包”条例和乘用车燃油消耗限值也将实施。诸多因素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在生产能力有一定富余的情况下,先采取保守策略,待消费市场的走势比较明朗之后再确定后续生产规模,不失为一种理性决策。
他推测,在没有出现明显的政策性利好因素(如消费环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今年国内汽车市场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大致会维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汽车产品的出口虽然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还足不以成为拉动汽车市场的主导性力量;汽车行业的并购与重组可能会加快,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和厂商可能会退出市场;10万-15万元的中档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降价还会是产品市场的主旋律,高档车市场也会加入到价格战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