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节能又环保 中国发展柴油轿车当势在必行
字号:T|T 2005年01月31日09:57     
节能又环保 中国发展柴油轿车当势在必行   2004年10月28日,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这个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百公里消耗燃油的最高指标,从2005年7月1日起,国内销售的每一种新车型,都须向检测机构提交燃料消耗量的认证申请,到时没有达到法规标准的车辆将被禁止生产和上市销售。  这个规定出台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中国车市经过最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发展,保有量剧增,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资本、人才实力与日俱增。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虽然有人关注,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由汽车排放引起的空气、水质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国际石油资源紧张,油价飙升,也使得消费者在关心价格问题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汽车的使用成本。企业要发展、政府要控制,在企业、政府、消费者3方的压力下,限制汽车燃油消耗逐渐成为焦点。  要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仅靠一个政策法规的强制限制是不够的,更要从技术上解决问题。笔者以为,除了对高油耗、高排放的车辆征收特别能源消耗税或者是环境税外,还应该着重采用低耗能源或新技术能源。在替代型的新技术能源如氢动力等还无法大规模进入实用的状况下,利用现有低耗能源如柴油技术成了唯一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在环境、政策、能耗、技术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发展柴油轿车技术势在必行。  柴油车过去在中国主要以卡车、公交车的面目出现。为了追求低成本,我国的柴油机商用车普遍技术落后,由于污染严重噪音大,在国内各大城市一直受到禁行或难上“户口”的限制。但是随着世界柴油机技术的进步,新的绿色柴油车(因环保,故得此名)已经摆脱了以往“墨斗鱼”的形象。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与以往的理解不同,现在的柴油机技术在低油耗大功率的同时排放大大降低。在奔驰、宝马、奥迪的高档豪华车上都有运用。  可喜的是,国内一些紧盯汽车科技前沿的前瞻性汽车企业如一汽-大众已经着重在柴油轿车领域开拓,江淮瑞风、华泰特拉卡等也在产品系列中配备了柴油发动机。早在3年前,国内就诞生了第一辆柴油轿车--一汽-大众的捷达SDI,去年一汽-大众更是将国际同步科技水准的TDI技术引进,装备在宝来轿车上。在90公里/时的状态下,捷达SDI百公里等速油耗仅为4.6升,不久前更在新疆举办的“一箱油穿越千里无人区”挑战活动中,创下了一箱油行驶1952公里的惊人纪录。而排量较高的宝来1.9TDI百公里等速油耗也仅为5.5升,而且这两款轿车均达到欧Ⅲ排放标准。  其实,全球轿车已经出现柴油化趋势。目前,欧洲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措施,鼓励人们使用节省燃油的柴油车。政府通过调节燃油和车辆的税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例如,不少欧洲国家征收较高的燃油税,使得每加仑汽油的价格超过了4美元,其中的燃油税相当于油价的75%。国家政策的限制使得柴油技术大行其道,目前,欧美国家的100%重型车、90%轻型车采用柴油机,欧洲柴油轿车已占轿车年产量的32%,法国、西班牙等国更高达50%以上。欧洲各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也为了减轻对原油进口的依赖,能源压力大大减轻。  对于能源、污染压力比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国来说,推行柴油技术无疑是“多赢”的选择。当然,着重发展柴油机技术不仅需要民众、媒体的支持,更需要政策、法规的强力后援。但令人遗憾,我国对绿色柴油机技术的重视相当不够,也未见有关部门制订或出台类似欧洲的鼓励政策或优惠措施。以至于许多合资企业拟定了推广计划,却迟迟不敢出手。但无论如何,在一汽-大众等已经逐步掌握先进柴油机技术的“敢第一个吃螃蟹”企业的示范下,大力发展柴油轿车,无论于国于民,都势在必行了。相信不久的将来,以柴油技术为代表的中国低能源消耗进程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