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汽车消费因素的分析
最近几年,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一时间汽车成为我国继住房之后又一消费热点,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私人汽车消费在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过高的汽车价格、沉重的税费负担、恶劣的汽车消费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我国汽车消费的增长,延缓了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国汽车价格还没有与国际接轨
多年来,过高的汽车价格一直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通过频繁的价格战,虽然我国汽车价格有所下降,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国产车的价格一般要比国外高出50%,进口车的价格比国外高出一倍以上。造成我国汽车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要想在短期内彻底解决难度很大。相对于比国外高很多的汽车价格,我国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与国外相比也低很多,所以老百姓在购车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汽车的价格,能够买到与国外同质量、同价位的汽车是每一个中国消费者的期望。尽管目前汽车的价格一降再降,但消费者仍感到还有很大降价余地。原因很简单,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市场了解得越来越深,知道车价还会下降,车价与国际接轨便成了他们的心理底线,一天不与国际接轨,他们就等待一天。
我国汽车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进口车价格没有下降。我们知道,WTO对我国汽车市场最大的冲击应该是由于关税的降低导致进口车价格降低,从而迫使国产汽车价格下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加入WTO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虽然进口关税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进口车的价格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有小幅降价,离真正与国际汽车价格解轨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理说,关税降了,进口汽车的价格理应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进口车价格受许可证、关税、汇率、供求情况、国产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进口车价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进口车价格居高不下与进口车经销商对进口车价格的操纵也有一定的关系,他们通过控制市场投放量来抬高进口车的价格。
由于进口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国产汽车在性价比上与进口车相比还有很大的优势,产销量逐步攀升,既然自己的产品还能销售出去,那么以营利为目的的汽车厂商怎么会放着到手的钱不赚而主动让利给消费者呢?
既然老百姓这样热切的盼望,那么我国汽车价格真的能与国际接轨吗?刨除税费不说,就纯粹的汽车价格而言,与国际接轨不成问题。在2003年广州本田出口基地成立时,本田人士声称,该基地生产轿车的成本比日本本土生产的低20%。即使考虑到我国比较高的税费,我国汽车的价格也不会比国外高,目前我国加在国产汽车上的税费占车价的20%左右,比国外是高出许多,但国外汽车消费也需要缴纳税费,所以凭借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以及低廉的土地使用费所产生的优势完全可以抵消由于税费造成的车价上升,国内汽车的价格不但能与国际接轨而且应该更低。当然,和国外巨头相比,国内汽车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差距,造成产品成本升高,但这绝不是抬高车价的理由,既然你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在今后的竞争中你就将被淘汰出局。
要使我国居高不下的汽车价格能够与国际接轨,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需要厂商生产成本及利润率的降低,还需要我们消费者牺牲暂时的利益,放弃持币待购,共同将我国汽车市场做强、做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汽车价格与国际接轨。
二、汽车降价频繁
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关税的降低和竞争的加剧,我国汽车市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价格战,频率之高、降幅之大为我国历年来少见,除了高档车由于新雅阁、君威等供不应求造成供应紧张之外,中档车、经济型车、微型车都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经济型车和微型车基本上是每季降价一次。降价确实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过于频繁的降价往往使消费者无所适从,产生抱怨。消费者不禁要怀疑,自己要买的车到底值多少钱?近期还会不会降价?厂家和经销商到底赚了我多少钱?一分钱一分货,降价车的质量是否没有保障?汽车降价以后厂家会不会从零部件和售后服务上找齐?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消费者,使他们更看不懂汽车的价格,看不懂我国的汽车市场。当消费者被过于频繁的降价弄得眼花缭乱之后,反而希望它不要再降了。为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对于在汽车消费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只能选择等待、等待、再等待。
从最近的市场情况来看,尽管车价一降再降,但每次降价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对销量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一轮又一轮的降价,不仅没有令国内汽车市场出现预期的争相抢购场面,反而加重了部分消费者等待观望的心理,使厂家处于十分别动的局面,不降价吧,卖不动,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厂家蚕食,降价吧,不仅效果不大而且更加加重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
频繁的降价不但提升了人们对汽车降价的期望值,而且使厂商的信誉扫地。有的消费者刚刚购买了一款车型,过不了多久它就降价,从而造成刚买的车就贬值,这样的损失又有谁肯为消费者承担,又有谁来安抚消费者受伤的心。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说明我国汽车市场还很不成熟,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消费者对汽车知识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未来几年我国汽车价格将与国外接轨,降价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仅靠降价将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了。各企业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才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不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就想通过降价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到最后只能落得个赔本赚吆喝,首先倒闭的肯定是自己。另一方面,企业由于降价而产生的规模效益只能抵消一部分的损失,其他的损失只能通过挤压零部件企业才能得到补偿。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批量的增长也只能是抵消一部分的损失,如果零部件制造成本降不下来的话,只能是偷工减料,要不就被整车厂压跑、压垮。随着降价空间的越来越小,降价损失的只能是企业的利润,没有了利润企业还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提高竞争力,降价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早以前,国家计委价格司官员就指出,中国汽车的价格仍存在降价空间,而且政府早已放开了对汽车价格的控制,汽车厂商降价最好一步到位,否则消费者总是“雾里看花”,市场又怎么火的起来呢?
三、政策法规
我国汽车市场受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任何政策的出台和变化最终都会显现在汽车市场上。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反映在汽车市场上,产销量迅速放大,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汽车产销量直线下降,汽车市场进入冰冻期。随着我国顺利加入WTO,汽车市场又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井喷现象,所以说国家政策特别是有关汽车行业的各项政策,对我国汽车市场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汽车消费,众多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政策法规正在制定和讨论中,但在信息的披露和政策的颁布时间上,间隔太大,往往是消费者早就知道了某一法规将要出台,也知道它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但法规就是久久不能出台,消费者只能选择等待。例如,我国汽车燃油税已制定了很多年,燃油税将取代现在的养路费,对于使用时间不太长的家庭用车来说,燃油税更加合理、经济,但燃油税牵涉到众多部门的利益,特别是一些不上路的车辆和以燃油为动力的机械,所以到现在迟迟不能出台。《汽车消费政策》是我国专门为汽车消费制定的一项法规,《汽车消费政策》虽然还在讨论中,但却足以吊起消费者的胃口,它是一个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大好政策,他的出台无疑将对规范和促进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也是还没有出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除了这些已着手制定但还没有出台的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国际上已经通行但我国还没有制定的法规如汽车三包规定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的消费。
又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各种政策特别是国家有关汽车行业的政策还很不稳定,由于政策的不稳定、不连贯、不统一造成了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成熟,不稳定,不规范,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往往是消费者刚刚买完车,车价就降了,要不就被限行了。而且各地区、各部门针对汽车都制定了自己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相互嵌套,相互矛盾,相互作用,使消费者不知该听谁的。
四、汽车消费信贷不规范
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各大银行及汽车金融公司为购车者提供贷款,而且比例高达车价的80%。新车销售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而实现的,汽车厂家有时也采取贴息的办法优惠促销。
1998年10月,我国银行开始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贷款手续复杂、首付款比例高、还贷时间过短、附加费用高、担保方式太少等原因至今发展缓慢,选择贷款购车的人还不到汽车销量的10%,特别是2003年保险公司停止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之后,更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业务雪上加霜。从需求角度来看,汽车消费信贷实际上是把汽车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转化为现在的消费,相当于提高了消费者当前的收入。因此,汽车消费信贷的滞后使这些未来购买者无法在当前购买,减少了当前汽车购买的数量。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人选择贷款购车,使得购车相对比较轻松。相比之下,对于收入并不丰厚的国人,在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付全款购车,无形中增加了购车的难度。消费者如果选择贷款购车,由于我国的信用体制不健全,所以银行或汽车经销商审批贷款的手续十分繁琐和苛刻,而且根据首付比例和所购车型的不同,汽车经销商还要收取贷款额度2%~8%的管理费,无形中加重了消费者的购车负担。
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储蓄余额不断增加。但另一个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随着各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批的还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下岗、失业、内退,过去由国家担负的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都要自己负担。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因为改革进程的推进而产生了一些不确定性预期,如由于废除了公费医疗制度,人们的医疗保险意识陡然增强,需花大笔的钱购买医疗保险;由于教育改革的骤然实行,迫使家长为子女的教育存储一部分资金或购买教育保险;还要留下一部分钱,以备养老之用。由于这些改革都是刚刚推行,人们对于最终所要支付的费用心中并无底,造成老百姓有钱不敢花,纷纷将存款放入银行,以备不测。
由于我国大踏步的改革和来不及跟上的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把手中的钱攥得更紧了,如果在前几年,有20万元的人就敢花10万元购买一辆经济型轿车,而现在不行了,由于有太多的预知和不可预知的开销,即使有40万他也会考虑再三,谁又能敢保证以后没有大病和别的什么天灾人祸呢?由于内心强烈的不安全、不稳定,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使很多人推迟或放弃了购车计划。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消费上还比较保守,有钱不敢买车,怕左邻右舍说你摆阔;钱不够不敢贷款买车,怕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钱少买档次低的车又怕别人笑话;上下班不远,不用买车等等,他们可以找出很多不买车的理由,殊不知这种做法极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缩小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六、我国贫富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后,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于是造就了一大批的百万富翁,但这批人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毕竟很小,不到中国总人口的10%,但他们却占有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且对于这部分富人来说早已有了自己的爱车,有的不止一辆,为显示其地位,他们在选购或更新车辆时大多首选进口车。而对于其他大部分人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的农业人口来说,虽然有购车的梦想,怎奈囊中羞涩。我国的贫富不均还表现在东西部、南北部等地域性差异比较大的地区。
在国外发达国家,虽然也有大批的亿万富翁,但中产阶级在总人口中占80%,这部分人都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有能力支付旅游、教育、娱乐、医疗等费用,他们是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真正的穷人不到总人口的10%,贫富差距并不十分突出。据国外有关机构调查,在资本主义国家,真正支撑汽车市场需求的是在总人口中占最大份额的中产阶级,他们是汽车消费的主体,而真正的富豪虽然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但由于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对汽车消费市场的贡献度很小。
根据不久前国家信息中心权威人士预测,到2005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中国的中产阶级即使达到2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造成对汽车市场的拉动作用较小。
七、公车消费
改革开放以前,汽车作为生产资料,国家统购统销,禁止私人拥有汽车,1979年解除了这一禁令,但轿车仍然不允许私人购买,轿车专为政府官员所造。曾有人言:“一汽开始造轿车的时间同日本差不多,但是我们是为官员造车,日本是为国民造车。”世界上轿车的级别,有按排量、有按轴距来区分,但只有我国的轿车是按行政级别划分的,如省部级车、司局级车、县团(处)级车、乡连(科)级车。在这一时期里,我国汽车消费的主体是国家,轿车更是政府高官和企业厂长经理们的特权,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购车的权利和能力。1984年我国开始允许私人购买轿车,2001年放开了轿车的价格,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汽车价格大幅下降,私车消费成为热点,私车在汽车销量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但公车消费在汽车销售量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由于具有公车消费特权的人基本上都是高收入群体,既然有公车可座,谁还会去自己花钱买车。
我国的公车制度引自前苏联,从解放初由供给制产生,当时干部按级别配车控制得较为严格,县团级以下吉普车,局级以上轿车,八十年代规定专车只配到正部和65岁以上常务副部级,1984年取消了这项规定,于是各部门、各单位竞相购买公车,最高的1998年全国新增公车82万辆,购车金额高达1000亿元,加上司机工资、燃油、保险、维修、养路等费用,年支出近20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防开支的一倍。
八、信息不透明
中国的汽车市场越来越像股市,不稳定、不规范、不透明、不可预知,各种“超前、虚假、小道”消息到处传播,一会儿哪个车型要降价了,一会儿哪个政策要出台了,一会儿哪个将要推出的新车型价格有多低了,种种类似的消息,使消费者分不出真假。同时各种信息的透明度也很低,厂商对产品的定价原则、产品质量、性能缺陷、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根本不让消费者知晓,消费者连最起码的知情权都没有。面对这一系列的不真实、不明了,消费者自然失去了购车的热情。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已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成熟。为了不上当至少是少上当,为了减少盲从,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得不到准确信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等待,谁也不愿去当“冤大头”。
因此,要想使我国汽车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让消费者了解各种事情的真相,各种信息要真实、透明,给消费者知情权和话语权,只有在一切信息都掌握清楚之后他们才会实施购车行动。
九、汽车服务差
我国汽车服务领域存在的各种弊端是路人皆知的,不法汽车厂商利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在购车和用车过程中层层设置陷阱,恶意欺骗、误导消费者,肆意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对于那些对汽车知识和汽车市场了解不多的消费者来说,难免上当。而且一旦出现纠纷,由于举证困难,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我国汽车服务领域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服务水平差、人员素质低、信息失真、坑蒙拐骗、以次充好。我国汽车服务领域的差距还表现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汽车服务法规,而且服务项目少,个性化不强。
总之,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还很不规范,影响汽车消费的因素还很多,我国汽车市场还没有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政府和汽车厂家及经销商整天喊着要培育和发展汽车市场,但谁也不肯为此做出牺牲和让步,哪怕是暂时的牺牲,国家怕损失税收,汽车厂商怕损失利润。国家在制定政策和颁布政策时,很少考虑支撑汽车市场发展的消费者的利益,把汽车产业当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揩点油。企业对自己的产品、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很少向消费者讲明,把一切都说成是“商业秘密”,什么都想捂着、盖着,昨天还信誓旦旦决不降价,今天就大幅降价,产品有了问题更是如此,惟恐消费者知晓。对消费者来说,由于消息不透明,假消息、小道消息满天飞,消费者难辨真伪。所有这些,让消费者看不清车市,他们还会相信车市吗?
所以,作为汽车市场中最大获利者的政府和汽车厂商,要把目光放远,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暂时损失一点既得利益又有何妨,只有把规模做大,国家和厂商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企业要把过高的价格降下来,要按市场规则确定自己的价格策略,从而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找到交汇点,诚实地告诉消费者自己产品的性价比,真正做到物有所值,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千万不能再有投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