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上半年汽车工业明显减速宏观调控约束力增强
字号:T|T 2004年08月17日12:13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是:增长明显放缓,产销出现连续跌势,汽车投资盲目升温的势头有所遏制,宏观调控约束力在加大,我国汽车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 一、上半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产销总量保持同比增长,增幅回落,各月产销波动较大 1--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7.7万辆和255.4万辆,同 比分别增长27.1%和24.15%。其中:轿车产销量分别为124.6万辆和11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37%和31.59%;汽车产销量增幅分别下调了7.03个百分点和7.84个百分点,其中轿车产销量增速分别下调了67.16个百分点和51.41个百分点。从各月产销变动情况分析,呈现出明显波动。1月,由于受元旦、春节长假影响,汽车产销整体呈现全面下降态势。进入2月,汽车产销扭转了1月份双双下降的局面,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3月,汽车产销呈现较快增长势头,产销量为上半年最高。之后,4、5、6三个月呈现不断下滑态势,其中:5月产销双双下降,降幅超过20%以上,汽车市场遭遇“黑色五月”。6月产销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缩小。 (二)降价潮此起彼伏,中低档轿车价格接近国际水平 为争夺市场份额,扩大销售,同时,也为迎接汽车进口配额取消、进口关税减让的挑战,今年上半年我国已有上百款各种档次的轿车降价。据统计,5月汽车价格较上月下降0.3%,同比下降5%。其中轿车较上月下降0.5%,同比下降8.6%。轿车价格不断下滑,导致轿车市场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优势轿车企业主动参与价格竞争。5月中旬,继上海通用主动全面下调别克君威和别克GL8的价格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首次联合全线降价,降价涉及帕萨特B5、波罗、桑塔纳系列、高尔、捷达、宝来、高尔夫等9个品牌44款车型。之后,东风雪铁龙迅速跟进,爱丽舍系列也全面调价。期间,东风日产的阳光、蓝鸟、长安铃木的奥拓系列也大幅降价。在短短一个月内,国内轿车优势企业相继卷入降价潮,市 场竞争日益加剧。二是价格变化开始趋向合理,我国中低档轿车向国际同档次产品价格水平靠拢。据统计,上述六家轿车企业去年产量约占全国轿车市场70%~80%的份额,降价后,我国合资型中低档经济型车价,特别是奥拓等微车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 (三)骨干企业仍i导市场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1—6月,上汽、一汽、长安、北汽和东风五家企业销量均超过25万辆,合计销售汽车166.24万辆,约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65.1%,其中一汽、东风和上汽3大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13.07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44.28%。其中6月份,5家企业共销售汽车24.72万辆,约占当月汽车销量的65.04%,其中3大集团本月共销售汽车15.4万辆,占当月汽车销量的40.52%。 今年1—6月轿车、客车、载货车三类产品占汽车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6.54%、25.35%和28.1%,轿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客车和载货车,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四)出口保持较高增幅,整车出口增势迅猛,进口趋缓,进口产品出现一些新特点 1—5月,汽车商品出口总额45.76亿美元,同比增长56.15%,累计出口汽车2.79万辆,同比增长83.98%;累计出口金额1.82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其中:5月份出口各类汽车(含底盘)共0.79万辆,比上月增长46.82%,同比增长104.46%。在各出口车型中,出口载货车0.31万辆,比上月增长3.86%,同比增 长11.16%,占汽车出口总量的39.24%;出口轿车0.14万辆,比上月增长201.27%,同比增长1589.29%。值得关注的是,出口产品保持较高增幅,整车出口呈现迅猛增长态势,载货车出口数量最多,轿车出口突破千辆。 1--5月,汽车商品进口总额6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累计进口汽车7.76万辆,同比增长7.07%;累计进口金额24.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45%。其中:进口轿车5.21万辆,同比增长28.21%、小客车进口0.53万辆,同比增长6.85%、越野车1.32万辆,同比下降34.95%。上述三大类车型累计进口7.06万辆,占汽车进口总量90.98%。上半年进口产品呈现一些显著特征:一是受国产车降价风潮、进口许可证将取消等因素影响,不少进口车型也被迫调低价格,进口产品趋缓。二是随着国产越野车产量迅速提升,且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种类车型的进口。三是中低档进口轿车数量减少,中高档进口轿车,特别是大排量进口轿车明显增长,占总进口量的50%以上,进口汽车转向大排量高档化车型。此外,由于国内油价上涨、交通拥堵、大城市停车难等因素影响,低排量、环保型的微型车也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的青睐,进口开始增加(仅广东口岸共进口排气量1L以下小汽车624辆,2003年仅1辆)。 (五)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低于全国工业增长水平 l---5月,汽车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2.6亿元,同比增长6.76%,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18.1%)11.34个百分点, 比1--4月回落9.1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466.74亿元,同比增长27.92%,低于全国工业品销售收入增长水平(33.7%)5.78个百分点,增幅比1--4月回落0.5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61.9亿元,同比增长11.71%,比1--4月回落3.4个百分点。 二、汽车工业运行中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汽车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1、产销增幅不断下滑,轿车下跌加剧。虽然上半年汽车产销与去年同期相比继续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1--6月,汽车生产增速比上年同期(34.13%)降低了7.03个百分点,销售比上年同期(31.99%)下降了7.84个百分点。其中轿车产销增速回落最快,从上年的103.53%和83%迅速降至今年的36.37%和31.59%,分别下降了67.16个百分点和51。41个百分点。 按月份产销增量环比分析,自3月份以后,4、5、6月汽车生产增量分别为—3.57万辆、一10.67万辆和一0.6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28%、20.08%和1.41%;汽车销售增量分别为—4.47万辆、—10.67万辆和一1.6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4%、20.43%和4.06%。6月产销降幅明显低于上月。其中:轿车生产增量分别为一0.34万辆、—3.3万辆和0.5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37%、13.56%和增长2.5%;轿车销售增量分别为—0.61万辆、—4.24万辆和一1.04万辆,环比分别为下降2.72%、19.27%和5.84%。数据显示,4、5、6三个月产销不断下跌的态势,其中5月份跌势最大,产销跌幅超过20%以上,汽车市场遭遇“黑色五月”。这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在连续三年高增长之后,首次出现连续3个月跌势。 2、轿车库存剧增,厂家将面临产能过剩态势。据统计,1--6月,轿车产销率显著下降,降至78%(上年同期92%),轿车库存指标也剧增,累计库存已超过13万辆,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流通领域的大量库存。2003年全国产销居前十位的轿车企业库存只有2724辆,今年则大不相同,产销居前十位的轿车企业,库存累计已达3.93万辆,5月当月就新增库存2.59万辆。6月份库存形势不容乐观。库存剧增,产能过剩,这已经成为国内轿车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既有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制造成本降低、引发降价的必然,更有汽车产业发展内外需求长期积累与共同作用的必然。 当前,最主要是宏观调控约束力增强的结果。具体原因有: 一是今年初以来,国家为防止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房地产投资过度增长引发经济过热的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随着政策措施逐步到位,抑制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问题,导致了汽车市场需求趋缓。二是金融机构严格信贷、保险管理,限制个人购车贷款,提高车辆保费,使部分依赖贷款购车的消费者无力购车。三是车价频繁下调,明年进口配额取消,消费者进一步持币待购,等待新车型、等待新降价和等待利好政策等。 四是油价不断上涨、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停车难等问题日益困扰汽车消费,抑制汽车消费热情。五是整顿公路运输车辆超载超限,使长期靠用超载超限方式盈利的购车群体的热情锐减或持币观望,在一定程度上对载货车市场,特别是中重型载货车市场增长形成一定挤压。4、5、6三个月载货车产销环比均呈下降之势,其中生产分别下降了15%、35.2%%和7.84%,销售分别下降了14.2%、25.2%和6.88%。在载货车各品种中,6月份中型载货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呈降势。 三、建议意见 由于受能源、环保、交通拥挤及大城市车辆泊位短缺等诸多社会外部性问题的挑战,以及汽车产业自身结构调整、整合重组、企业自主发展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结合上半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从总体上看,2004年下半年,我国汽车工业产销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增幅会有所减缓。为避免汽车市场大起大落,要正确把握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尽快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汽车整车特征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通过政策法规的颁布引导,进一步规范汽车行业有序发展,引导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 要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努力改善汽车消费政策环境,正处理好调控政策引导与消费者自主选择、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大众汽车消费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消费与能源环境的关系,尽快出台汽车燃油税的改革方案,发布强制性的燃油经济性法规,实行燃油税和差别税费等政策,体现政府鼓励或限制汽车消费的倾向,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 (三)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法规和标准,采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手段进行调控,继续开展对车辆超限超载的专项治理工作,打击非法拼装、倒卖和转让生产合格证等弄虚作假行为,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规范汽车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信息发布和引导制度 要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站的资源优势,传递政府对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政策信息,让全社会了解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消费政策,了解汽车市场供求、产能产销、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等信息。通过这样的信息平台,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倡导理性投资,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