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领导致辞
工作职责
工作岗位
工作动态
联系方式

中国物流学会2007年工作要点


    (2007年2月28日)
    2007年,是中国物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开始工作的第一年。新一届学会要按照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精神,结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在物流学术理论研究方面要有新思路,在对物流实践的指导和推动方面要有新举措,在物流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新进展,在会员发展和服务方面要有新突破,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此,特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第一,扩大吸收新会员
    会员是学会开展工作的基础,发展会员是学会第一位的工作。秘书处已按照《章程》的规定和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精神,制定了新的《会员管理服务细则》。总的想法是,简化入会手续,降低收费标准,迅速壮大会员队伍;取消新会员入会单位盖章的要求,增加理事推荐的程序;设置星级服务项目和相应的收费标准,加强和改进会员服务工作。为把会员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保证新会员质量,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兼职副会长都要负起责任,每人每年推荐发展新会员不少于3人,秘书处将把会员发展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第二,改进和提升“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学会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要继续朝着国内物流领域最高学术会议的目标前进。“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定于2007年11月第二个周六、周日举办。要在继续扩大论文征集的基础上,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增加论文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要改革论文征集与评审办法,依托知名刊物、院校和研究机构,增加学会理事把关推荐的程序。要适当调整评委结构,增加物流技术与工程和物流实务方面的评委,严格评审程序和标准。要改善年会的组织与策划,进一步增强年会吸引力。搞好主题确定和专家选择,提高大会主报告和专题演讲的权威性。要改革分论坛设置,由年会参与单位和研究人员自主申报分论坛议题,年会提供平台,形成不同的讨论热点,吸引各方面人士参与。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和兼职副会长,“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成员单位和首批特约研究员,要积极参与年会的组织策划与论文征集工作。
    第三,深化“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工作
    课题研究是学会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更好地发挥学会自主设立的“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的引导作用。要加强立项把关,保证研究方向的创新性;加强评审,促使研究课题的质量不断提高;加强推广,扩大课题应用效果。要采取联合协作的方式,争取更多的学会课题列入国家或政府部门研究课题计划。在此基础上,从2007年起,每年精选部分优秀课题编辑出版《中国物流课题报告》。要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从对研究课题目录进行科学分类做起,明确研究方向与重点。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探索建立《中国物流学术研究课题分类指导目录》,适时推出《近期物流研究重点题目》,逐步建立我国物流研究成果资料库。
    第四,开放“中国物流专家论坛”
    “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已成功举办13届,是业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品牌项目。除继续办好每年一次的“物流园区”问题和“回顾与总结”两个专题论坛外,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向会员单位开放论坛,欢迎各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协办。要继续保持对重点问题深入研讨的特色,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更加贴近实际,举办方式上不断有所创新。要能够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解剖性、跟踪性的深入研讨,争取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论坛形成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进一步扩大论坛的影响力。
    第五,争取创办学会《会刊》,建立学会网页专栏
    创办一本研究物流理论、建设物流学科、促进学术交流、指导物流实践的学术性物流刊物,是我国物流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物流理论研究的内在需要和国际物流学术交流的必要手段,也是学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学会已经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力争在2007年创办学会会刊《中国物流学报》。同时,在“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开辟“中国物流学会网页专栏”并与“中国物流与采购人才网”链接,开展网上入会、协作研究、网上论坛、网上评奖等活动。
    第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
    物流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和推动物流实践的发展,必须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是当前学会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业内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要大力吸收从事物流实践工作的人士加入学会,组织重点企业和院校、研究机构面对面座谈;请企业出题目,院校和研究机构作文章;要组织部分协作网成员单位和特约研究员,深入企业联合调研;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院校和企业“结对子”,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要抓好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的总结、宣传与推广,学会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第七,充分发挥“协作网”和“特约研究员”的作用
    “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是各地各类物流研究机构自发、自愿组建的开放式、松散型联系与协作组织。要发挥协作网的网络效应,加强协作网成员单位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一季度组织召开“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工作座谈会,研究落实相关问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是学会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首批特约研究员是学会工作的骨干力量。我们要重视发挥特约研究员的作用,根据他们的特长、业绩和研究方向,邀请参与课题研究、培训班授课、联合攻关、出国考察等活动。要对现有特约研究员参与学会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组织评选优秀特约研究员。同时,要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新的特约研究员,充实物流行业“人才库”。
    第八,组织“物流类精品图书”评选活动
    近年来,各有关单位出版了一大批物流图书,其中不乏精品图书。为更好地做好精品图书推介工作,也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方便,有必要组织一次“物流类精品图书”的评选活动。此项工作,委托中国物流学会出版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在“第六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发布评选结果。
    第九,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增强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积极参加亚太物流联盟、国际采购联盟等同行业国际组织的工作,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认真组织,积极参与东北亚物流学会的工作,深化地区物流合作;三是扩大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组团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并积极提交论文,争取进入国际检索系统。同时,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物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接待国外同行来访。继续组团出国考察,向国外同行开放我们的会议和活动。要密切注视国外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理论研究的动向,消化吸收国外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成功经验,结合国情推广应用。新增的亚太、欧洲、美洲三个物流研究与合作部,要分别拿出美、日、欧物流发展研究报告。
    第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配合联合会继续做好已有的品牌项目
    一是物流教学培训方面的项目。如,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两个秘书处的工作,物流师系列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注册采购师系列培训认证工作,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和师资培训班等。二是各类科学研究奖项。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宝供物流奖”,“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优秀课题奖”和“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奖”等。三是相关的新闻出版和信息传递工作。如,《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和“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东方物流”数字电视频道等。四是学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要按照《章程》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有益与有效的活动。
    学会在自身建设方面,要建立更为翔实的会员档案,认真搞好服务。要逐步实行动态管理,把热心于学会工作的同志及时吸收到学会工作中来;同时,对于那些长期不参加学会活动,不履行相应义务的会员和理事、常务理事,要建立“退出”机制,以保持学会旺盛的活力。新一届学会领导同志、学会各工作机构和全体会员都要按照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精神“讲学习、讲创新、讲服务、讲奉献、讲和谐”;“诫浮躁、诫浮夸、诫傲气”;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努力提高学术理论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2007年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日期: 200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