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物流 振兴东北经济
—— 在“加快大窑湾保税港区建设,促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论坛的演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陆 江
(2007年1月9日)
各位专家、同志们: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形势很好。“十五”时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5%。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6.6%,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刚刚过去的2006年,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超过GDP增长。其中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7.1%;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17%;社会物流总费用预计增长13.2%,与GDP的比率将稳定在18.5%左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种的物流发展较快,物流基础设施及行业基础工作又有新的进展,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有及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外资和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形成了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局面,我国现代物流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形势。
同志们:港口物流是推动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一大“亮点”。200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同比增长15.4%,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沿海港口承担了90%以上外贸货物的进出口任务。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71万标准箱,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国务院相继批准在上海洋山港、大连大窑湾港和天津东疆港设立保税港区,交通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沿海各地按照规划,发展港口物流,加快了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
大连如何利用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建立,把自身区位优势、国家政策优势,转化为物流服务优势、综合经济优势,在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振兴和对外开放中发挥“龙头”作用,是一篇“大文章”。下面,我从物流的角度谈点想法。
第一,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十一五”规划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突出位置。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产业结构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大家知道,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热点。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50%—60%,而我国2005年为40%。大连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5.2%,但比长三角上海的50.2%和珠三角深圳的47.5%都低。东北三省平均为37.6%,重型结构的局面至今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振兴东北的应有之义。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其核心是运用系统整合的理念,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2006年,大连港实现货物吞吐量近2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0万标准箱。大连具有物流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港口物流业相比,发展的潜力同样很大。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设立,可以说是大连、辽宁以至于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原油、矿石、木材、钢铁、汽车等重要原材料和能源基地,又是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发达的地区。2005年,东北3省地区生产总值不到2万亿元,服务业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只有33.9%,服务业比较落后。这涉及到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的?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原材料和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要有相对发达的物流业为支撑。
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是单个的产品或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现代经济的增长靠得是服务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与融合,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大连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承担着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外贸口岸和物流平台,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建立,是大连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大连要借助环渤海、服务全东北、面向东北亚,把港口作为物流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核心业务向港口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腹地进出口贸易,进而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实现港口与腹地的良性互动。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改变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抓好周边地区物流资源整合,发挥保税港作用
大连大窑湾保税港的设立,有利于巩固以大连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东北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构建区域物流网络,将保税港的优惠政策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一是利用大窑湾港区的区位优势和“区港联动”“保税港区”等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标准,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增强港区在东北经济区以至于东北亚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促进区域内多式联运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港铁联运、港路联运、港航联运,实现由传统港口物流“港对港”服务向现代物流要求“门对门”服务的转变。三是完善区域内物流中转节点布局,建立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通道,实现区域内物流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便捷。特别是要重视集装箱中转基地的布局和建设,提高区域物流中转效率。四是加强区域内港口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加强营口、丹东、锦州港的协调与合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联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环渤海地区港口相互协调,错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这就要求统一规划沿海港口布局,明确港口的差异化定位,构筑以保税港为主体,其他港口为支撑的区域港口岸线联盟。五是要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情,采用“先进”“适用”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提升改造利用现有资源。立足物流网络效应的发挥,通过整合利用港口及其周边的物流资源,加强物流供应链条的衔接,由此产生涵盖港口物流、社会物流、临港制造加工、服务等产业组织集群,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培育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服务功能
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的主体,物流企业的发展是物流枢纽城市发展的基础。目前,大连已有物流及相关企业1000多家。大连港集团公司、北良物流公司等国有企业正在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锦程物流、长波物流和中床物流等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铁等全国性大型物流企业都把大连作为重要基地,马士基、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国际知名的物流快递企业相继落户大连。
保税港区作用的发挥,物流服务功能的提升,要以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创业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做强做大,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要进一步开放物流市场和港口市场,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落户;允许国际著名的班轮公司建立航运公司,使这些公司将大连的港口作为其区域性基地,以扩大国际中转比例;允许国内有实力的港口企业集团前来参与港口生产经营和管理。要充分利用大窑湾保税港区优惠政策,把原有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变为物流企业和服务的聚集区,先进物流管理和技术的实验区。
物流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物流企业供给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样有赖于制造业物流运作方式的转变。大连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经过多年发展,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软件四个基地和船舶制造、重型装备、通用机械、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石化、电子信息和软件、服装纺织、精品钢材等八大产业集群都具有浓厚的临港工业色彩,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和服务对象。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的系列化运作,打破生产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要在原有制造企业积极推行现代物流管理,转变企业传统运作模式。对于新建制造业项目,凡有条件的要鼓励使用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要立足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强物流功能的扩展和延伸,运用现代物流业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设立物流综合改革试验区,营造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
大连保税港区的设立,标志着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将保税港优惠政策惠及东北地区,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从全国物流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