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已近半年,对于滨海新区能否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引擎的疑问就从来没有停过。最近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牵头完成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对此作出了回应。报告建议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为两翼的‘大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引擎。\本报特约记者 纪荣 天津报道
四年前,吴良镛首次公布‘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思路带来相当大影响,天津市社科院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认为,该报告对促成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是次提出的第二期报告将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子规划之一,提交明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讨论,直接对决策层产生影响。
首都地区取代大北京地区
一期报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提出了‘大北京地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报告认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应该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具体说来:一是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根据需要与可能,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二是实现大北京地区的土地整体利用,综合平衡与总体管理;三是京津两大枢纽进行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路式’的转变;四是采取‘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将交通轴、葡萄串式的城镇走廊融入区域生态环境中,塑造区域人居环境的新形态。
报告公布后,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开始深入人心,并导致京津两市在此思想指导下,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并相继于今夏公布。
但吴的报告也引发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特别是来自天津和河北方面。他们认为,报告虽然考虑到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但仍未从根本上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窠臼。因此,学界普遍认为,此番二期报告能够如此快地出炉并作了大幅度的修订,应是这些声音反馈的结果。
二期报告以‘首都地区’的概念刷新了此前的‘大北京地区’,并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应构筑‘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骨架。‘一轴’是指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三带’是指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从而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报告建议,‘发展轴’和‘发展带’都要以绿色开放空间加以分隔,采取‘葡萄串’式空间布局,避免连绵发展。梳理南北向大交通,谋划建设‘曹妃甸─天津─黄骅’滨海通道。将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为两翼的‘大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引擎。
大滨海新区取代环渤海区域
‘大滨海新区’的提出,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也不禁让人想起滨海新区的定位来: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准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对于滨海新区来说,当下首要的任务就是“依托京津冀”,然后才能够服务环渤海,进而去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天津市社科院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同时他对‘大滨海新区’概念的提出感到‘推崇’。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首都地区’还是此前的‘大北京地区’同‘环渤海经济圈’相比,都要出现得晚得多。早在八八年,为避免地方政府自主决策权增强后出现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由原国家计委牵头,全国划定了包括环渤海在内的若干经济区域。那时候就有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并形成了一个由京津和辽、冀、鲁近20个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议组织’,机构就设在天津。其时,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还因为可能承接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转移而被广泛看好。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预期中的腾飞并没实现。在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相继发展起来后,环渤海经济圈仍旧停留在纸上。直至○二年被吴良镛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唤醒,○四年二月环渤海经济圈7省市区(山西、内蒙古也参与进来)达成《廊坊共识》,并在八月份举行了高规格的会议,正式结束此前长期‘坐而论道’的局面。
就此看来,无论是对于京冀还是天津滨海新区本身而言,‘大滨海新区’的提出并付诸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何况,提出它的报告将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子规划之一,提交明年召开的全国‘两会’讨论,直接对决策层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