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领导致辞
工作职责
工作岗位
工作动态
联系方式

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通报:“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较大进展


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5月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会议认为,“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已跨越“起步期”,迈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李扬同志通报了“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到重视。五年前,现代物流作为一门组织管理技术在我国开始起步,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为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意见;2002年,全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03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全国政协提出的《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从体制、政策、人才等方面加强研究,提出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措施”;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2006年3月,在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里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标志着现代物流作为产业的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第二,物流经济运行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左右,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增长9.5 %的水平。“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五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2005年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当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6.6%。第三,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成长迅速。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成长、成熟,是“十五”时期物流产业地位得以初步形成的基础。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中铁、中储等传统大型国有物流企业,都在“十五”期间进行了改制重组,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宝供、南方、大田、宅急送、远成等民营物流企业,“十五”期间发展势头迅猛; 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TNT)、敦豪(DHL)、总统轮船(APL)、马士基(MAERSK)等外资物流企业,利用我国扩大开放的机会,抢滩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改革中成长,促进了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发展。提高了物流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快了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分离和外包,促进了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汽车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电子物流、会展物流、连锁零售物流等专业物流市场发展迅速。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19.7%,比“九五”时期加快4.2个百分点。铁路提速,公路联网,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投产,长距离油气管道开通,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状况开始缓解。到200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万公里。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建设在“十五”期间起步,促进了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十五”时期,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突出成就。在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整合、优化与提升的基础上,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十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现代物流运作的基础条件,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第五,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全面铺开。五年前,我国物流规划、标准、统计核算、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几乎一片空白。“十五”期间,这些工作从无到有,全面铺开。全国物流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准备征求意见。物流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继批准成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物流标准体系表》。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正在组织实施。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了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对于全面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从2001年的一所发展到2005年底的165所。物流师职业资格等在职培训工作进展较快,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 “十五”期间,是我国现代物流业从起步期进入发展期的关键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与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物流发展还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继续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共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005年,我国物流业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据统计,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显快速增长态势;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由2004年的18.8%降为18.6%,下降0.2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占同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6.6%,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上年,也超过了当年GDP的增幅。特别是一些反映现代物流发展特征和趋势的领域,其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全国物流总收入平均增速。其中,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增长28%;配送收入增长28%;流通加工增长27.2%;包装增长29.9%。2005年,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突出特点有:一是,外资并购国内物流企业,国有物流企业间的重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整合,各类物流企业重组整合步伐加快;二是,物流市场按照行业、地域、产品不断细分,物流企业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在设施、设备和技术上投入的增加,再加上竞争加剧,物流业平均利润水平普遍下降;四是行业物流出现了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供应物流,下游商品向上游原材料物流延伸的趋势;五是,物流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据统计,2005年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8%,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日期: 200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