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里程碑
——学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 中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以来,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路程,各国物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现代物流业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协调一致的。中国的现代物流业经过近20年的准备与起步,从“九五”开始,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可以这样讲,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已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现代物流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3月14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个《规划纲要》中,破天荒第一次把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中的第十六章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历史性的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为什么把现代物流业列入服务业,列入生产性服务业?人类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或者说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参与这四个环节的人可以归纳成两类,一是生产者,二是消费者。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无需生产。但生产也好,消费也好,都必须有满足生产的服务与满足消费的服务,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叫生产性服务业,满足消费者的服务业叫消费性服务业。长期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满足生产都是按计划执行,所以一提服务业,都认为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次《规划纲要》中提的是“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与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是十分有针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把生产区分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农业生产产出农产品,工业生产产出工业品,服务业生产产出服务产品。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都需要外购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本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些外购服务就构成服务性生产资料。在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性服务业。也就是说,一些服务产品既服务于生产也服务于消费。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要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1980-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增长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上海悟出了这一趋势,2003年率先提出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3+5”生产性服务业,即3个重点专业性服务业(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工业信息服务)和5个公共性服务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和其它工业服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自己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获取经济控制力。许多国际性大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从高度集中的制造业模式向高度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主要为生产者服务的产业,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实际运作,人们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物流业也为消费者服务,城市里为千家万户进行的消费品配送就属于这一类。二、“物流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物流业前要加一个“现代”?在中国物流界,长期以来有一个争论,一派认为物流是一种经济运作模式,是一种方法论,不可能成为一种产业,如果它是一种产业,那是一种什么产业呢?它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投入产出,它与其它产业将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就像运筹学一样,不可能出现一个运筹产业。另一派认为,物流是一个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或叫聚合型产业。我在“正确认识物流、物流产业、物流管理等基本概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在国际上,已实实在在的形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流服务业,形成了一种空间点线面布局与一体化服务功能相结合的产业,形成了面向所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物流市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都在发挥作用,《规划纲要》明确“现代物流业“是对这一争论的一个结论。为什么要加“现代“,主要是与传统物流加以区分。我们知道,传统物流讲的是物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达到这一目的的是运输与仓储。在传统物流模式下,运输与仓储都是分割的,单功能的。而现代物流有四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以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手段,实现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二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全程信息化;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现,成为专业化物流服务提供商;四是全球物流市场的形成,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三、现代物流业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在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共有五节,第一节“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三节“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第四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第五节“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在这里,每一节的定语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十分明白汉语中“大力发展”的含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两个基本的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就是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带来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竞争力太弱,而物流的落后是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05年中国社会物流统计公报,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为18.6%,这一比例高于发达国家一倍,虽这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物流业落后于发达国家20-30年。第二,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2005年中国的物流业增加值已占整个GDP的6.7%,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6.5%,但还不够,要实现中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大力发展”,而不能按部就班的慢慢走。这里我想指出一点,《规划纲要》把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是分开的,这二者不能划等号,有的人主张交通运输业就是物流业,没有必要加以区分,我认为是不对的。也有人主张交通运输业+信息化=现代物流业,我认为也不妥。应该肯定,交通运输业是现代物流业的基础,离开了交通运输业就谈不上现代物流业,但把交通运输业等同于现代物流业,把交通运输企业等同于物流企业都是错误的。《物流企业分类标准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已把中国物流企业分成三个类型,一是运输型物流企业,二是仓储型物流企业,三是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我认为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当前的客观现实。四、“十一五”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四项任务:第一,“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流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企业物流,讲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流通企业面对物流发展的大潮流怎么办?首先是理念转换,“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是管理创新,“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最后是实施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回收物流的系列化运作,这实际上就是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进行流程再造,进行一场物流变革。第二,“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这里讲的是物流企业,要“培育”,要“积极发展”。讲到第三方物流,人们必然会问,有第一方、第二方吗?为什么要叫第三方?这的确不能回避,国际上通行把专业物流企业叫3PL,即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供需双方以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这里的供需双方,就是第一方与第二方。供需双方可能是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生产企业自营物流称第一方物流,流通企业自营物流叫第二方物流。但供需双方可能都是生产企业,或都是流通企业,所以有人主张不要去人为的把一方、二方物流固定化、公式化。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客观存在,国际上也出现第四方物流,即专门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与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即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很短,与跨国物流公司相比,资金量小,功能单一,信息化程度低。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培育”,必须“积极发展”。第三,“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这实际讲的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三大技术支撑。一是标准化,二是信息化,三是物流技术现代化。物流要实施多功能的一体化运作,要实施跨区域、跨国界的高速运转,必须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等于在高速路上处处有路障,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不畅。信息化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信息化就根本谈不上物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业的生命线。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如果比较好统一的话,对物流业有无高科技,分歧很大,有些人就认为物流业中根本没有高科技,没有什么先进技术可以开发,我认为这就大错而特错了,物流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物流业的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高低。物流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涉及到管理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等等,物流技术与装备涉及到先进运载工具与运载方式,特别是多式联运、集<
日期: 200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