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领导致辞
工作职责
工作岗位
工作动态
联系方式

2005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1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纪要


(2006年1月16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05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1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于2006年1月1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黎明,副会长戴定一、吴清一、何明珂,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宗喜、汪鸣、张文杰等,与来自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物流企业,物流研究、教育机构以及媒体的代表近200人出席。陆江会长、吴清一、何明珂、张文杰副会长分别主持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05年的中国物流:回顾与展望”,共有12位专家分为物流综合、物流服务业、行业物流和物流基础4个板块发表了演讲。本次论坛通报的主要情况和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2005年我国物流发展总体形势与2006年展望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黎明就这个题目发表了演讲。他指出: 2005年,是贯彻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物流跨越起步期,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物流运行的基本数据来看, 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可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在快速增长区间。物流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也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根据调整的统计数据计算,2004年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这个比率降为18.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现代物流市场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05年我国物流发展的突出特点有:一是,过去的一年,我国物流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形势很好;二是,物流企业在竞争中重组整合,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越发明显;三是,物流理念、现代运作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现代物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节点建设步伐加快,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物流能力明显增强,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出现新的局面;五是,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六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现代物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现代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005年,中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供需的不平衡。物流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够并存,特别是高端需求、特色需求满足率不高;二是,市场的不规范。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在有的地方和行业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我国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依然存在,缺少自主物流服务品牌;四是,政策落实需要时间。展望2006年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把发展现代物流放在重要的位置,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会更加宽松;二是,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向生产、建设、商贸等领域渗透和延伸,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会越来越高;三是,随着物流市场全面开放,外国物流巨头进一步“抢滩”中国市场,我国物流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各类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的规模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优质物流资源将加快向强势企业集中,我国民族物流企业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2006年,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物流发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项重点工作:第一,要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物流发展,在物流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要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第三,要延伸物流服务领域,推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第四,要重视和支持农产品物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流保障;第五,要鼓励物流资源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第六,继续抓好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第七,以贯彻九部门文件为重点,努力营造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第八,要密切关注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物流跨越式发展。(二)关于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崔忠付,在“2005年政府物流工作回顾与2006年展望”的演讲中,对部际联席会议一年来所作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5月份召开,提出了《落实<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近期工作计划》,对有关的政策要点进行了分解,提出了落实措施和时限要求。会后,各成员单位根据各部门职责,抓紧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做了3项工作:一是组织建立了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联席会议办公室规则,并按照规则开展日常工作;二是向国家税务总局推荐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物流企业;三是为落实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代理和联运代理的行政性审批,加强对货运代理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政策,起草了《关于加强联运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商务部重点抓了3项工作:一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清理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上报。二是“积极推进物流市场对外开放”。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双边、多边协议和自主开放成果,对相关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予以落实。三是取消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加强后续监管。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关于国际货运企业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暂行)办法》。交通部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将落实取消水路货运代理的行政审批工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的修订结合起来做,拟将水路货运代理的行政审批改为登记。信息产业部于2005年成立了关于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软科学研究项目组,开始了物流信息化水平以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调查研究工作,组织多次会议进行讨论。公安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落实提供货运车辆通行、停靠的便利。一是部分省市与当地城管部门协商,提出物流通道建设的布局规划,合理安排货运集散地;二是部分城市,如郑州、厦门等地采取了发放通行证的办法,允许其运输车辆在禁止货运车辆通行的时段通行;三是部分城市采取重点保障措施,如宁波、广州、上海等地对主要物流车辆采取优先通行措施,青岛市开辟了集装箱专用通道。海关总署在“简化通关手续”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在2005与国家质检总局签订了《关于建立关检合作机制备忘录》。目前,部分地方海关与质检部门已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二是积极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进一步简化、规范跨关区快速通关,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探讨建立虚拟的跨关区审单中心;三是实施粤港澳跨境快速通关,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会同国家发改委进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工作,《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已经出台,37家物流企业列入试点名单;二是所得税汇总缴纳的申报程序和办法,正在抓紧制定。国家民航总局改革民航货运销售代理审批制度,制定新的空运销售代理管理办法。民航新的认可空运代理资格的机构——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已于2005年9月成立,《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运输销售代理资格认可管理办法》(送审稿)正在审批中。国家工商总局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执法监管,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落实取消前置性审批的工商注册;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在企业名称中使用“物流”字样并作为行业用语;根据《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资格审批,并会同商务部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申报、电子检验、电子监管,建立快速验放系统。国家标准委在推动建设统一、科学、完整的物流标准体系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发布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二是会同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编制发布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三是《物流术语》、《托盘》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争取明年一季度完成。(三)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特征及2006年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演讲题目是:“2005年区域物流发展回顾与2006年展望”,他指出了2005年区域物流发展的新动向。西部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服务与组织条件;二是推进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物流整体发展能力;三是加快传统物流服务转型,提高物流业效率与效益;四是协调政府部门物流管理体制与出台相关政策,加快物流发展。东北地区物流发展逐渐呈现一定的整体性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一是长春、大连、哈尔滨、沈阳等4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二是各省重视物流的发展;三是加快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物流的发展;四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物流服务环境。中部物流由于其便于联系东西、南北的地理区位,而具有区域组织的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所支持的产业布局与流通业组织能力。其物流的发展特点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较为关注专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与流通业配套的配送物流系统的建设。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使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压力增加,寻求解压途径使物流服务提升到较国内其他地区更高的地位,区域物流的发展也是围绕这一过程而推进的。首先是推进外贸物流效率提升与不断降低成本的需要,使得对外物流组织与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突出表现是建设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模式;二是重视具有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功能的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整体物流服务平台。 2006年在区域物流的发展上,将产生以下热点:一是区域性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步伐将加快,依托运输通道和枢纽,便于构建全国物流骨干网络的资源,会成为网络化物流企业的
日期: 200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