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呼唤物流企业家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呼唤物流企业家 ——在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上的讲话 (2003年12月9日) 丁 俊 发 同志们: 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从策划到召开,时间不到两个月,得到了全国500多家物流企业、工贸企业、金融企业、IT企业、外资企业、外国驻华机构与新闻媒体的热烈响应,大家说,这是我们物流企业家的聚会,是我们自己的论坛,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结识新朋友,携手共进。一天半的会议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以来,现代物流业发展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路程,但正是在这几年,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后得到了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条件,一是中国已具备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出现并快速增长着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三是涌现了一批敢于拼搏的物流探索者,就是在座的各位老总。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加入WTO以后,加速了这一进程。 2003年是中国物流业全方位快速推进的一年,2003年即将过去,我们给予这一年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是否可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国内外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可以从五个层面来讲:一是国家领导人与省、区、市领导,明确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开始付之实施。二是国务院各部委,包括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质监总局、民航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科技部、劳动部、教育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已把物流业的发展列入议程。除国务院外,全国政协组织专门小组,由石万鹏同志牵头,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调研,就物流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向国务院写出了报告。三是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吴敬链、厉以宁、万典武、萧灼基、张卓元、魏杰、樊刚、钟朋荣等都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四是国外机构与著名咨询公司,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工发组织、《财富》杂志、麦肯锡、摩根·斯坦利、埃森哲、美世顾问等等,都对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作出了客观的判断。五是经济界各行业协会,纷纷对本行业的物流状况作出调研,并开始实际行动。 二、涉及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快速推进 1.政府推动,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创造环境。全国已有30多个省与城市作出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必要的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写中国物流业发展大纲,并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初步意见。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物流业的推动力度是大的,但各地出现明显的不平衡。 2.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开始步入快速道。到2005年,中国将形成公有制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含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2003年已出现这种趋势,并在加速。在物流市场上,竞争是激烈的,必然会优胜劣汰,在5-10年内,将形成10个左面全国公认的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走向国际。企业物流的外包以及企业物流管理的优化,各个行业虽参差不齐,但表现出对物流需求的强烈欲望。80%企业物流已开始部分外包,外包的比例与外包的领域将逐步扩大。优秀的物流企业开始出现,根据自愿申请,并经专家小组评审,全国已有三家“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他们是:青岛海尔物流、广州宝供物流与深圳招商局物流。已有9家“中国物流实验基地”,他们是:深圳平湖物流、深圳中海物流、中储物流、浙江炎黄在线物流、上海虹鑫物流、北京物美连锁物流、北京空港物流、河南豫鑫物流、中铁快运物流。他们将成为同类物流企业的排头兵。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名录。 3.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积极推进。2001年,我在第一次全国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提出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以来,学历教育在教育部的全力支持下,已有47个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约5000人。在劳动部的支持下,已制订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劳动部已正式发布。在劳动部指导下,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合作,明年初将在全国开始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助理物流师)的培训、考试与认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3-5年内,物流人才紧缺的状况将得到缓解。 4.物流标准化建设有所突破。一是已成立由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王忠敏为主任的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二是在科技部领导下,已完成全国物流标准化课题的重大研究。 5.大力推进物流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IT企业快速进入物流领域,如北京用友、招商迪辰、中软冠群、快步易捷、汇杰国际、甲骨文软件、北大方正、新加坡电脑、上海亿马等等,为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设计物流信息平台,已评选16个优秀案例,经过今年运行,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的现代化日益明显。二是物流设施的制造水平有提高,装备水平有改善,今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亚洲物流设备展给人耳目一新,展出的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制造的物流设施相当一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三是经科技部批准,设立了全国物流行业的最高科技奖,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今年申报的有30多个项目。四是科技部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作为“十五”重大攻关项目,今年有的已经完成,开始起到示范效应。到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科技部已单列“物流科技”,正在作出总体安排。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了“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中国物流科技的进步,奖励对物流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希望得到海内外广大企业的赞助。宝供物流集团董事长刘武已表示,每两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宝供物流奖”。 6.物流理论研究与物流知识普及取得丰硕成果。一年一次的全国物流学术年会,以及已举办六次的“中国物流专家论坛”,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论文,一年来由中国物资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出版部门出版了几十部优秀教材与科普读物。一些专著也出版发行。从2001年到2003年,全国已成立物流研究机构30多个。物流研究机构与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调查分析。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制定了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与中国采购经理指数系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编的《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企业提供了权威信息。全国有上百家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了物流的新闻报导与知识传播。已有物流的报刊或相关报刊20多种,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鸣锣开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7.物流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协会为物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到目前为止中央与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已成立26个,他们成了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推进者、组织者,作了大量的工作。与物流相关的协会,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交通企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货代协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香港物流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开展了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声势。两岸四地的物流组织也开始为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今年已在珠海,明年将在澳门召开海峡两岸暨港澳物流合作与发展大会。 8.加强物流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003年,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大量增加。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物流组织纷纷访华,希望在人才培训、学术交流、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推进等方面进行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全国派出的物流团组在30个以上,引进了一部分职业证书教育项目,聘请专家到大学讲课,派出了学生到国外培养。派团参加了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的年会。在中日韩三国间已连续三年举办物流装备与技术研讨会。今年中日韩政府会谈中,温家宝总理已提出三国间的合作包括现代物流业。 三、物流产业与全国经济一样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1-9月份中国物流业的各种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这些指标已与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与国家统计局工贸司取得初步一致意见。 ①1-9月,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其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为1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农产品物流总值为8635亿元,同比增长4.8%;进口货物物流总值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40.5%;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09亿元,同比增长18.3%;邮政物流总值为104亿元,同比增长4.8%。估计全年社会物流总值增长25%左右。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②1-9月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16693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运输成本为8228亿元,同比增长12.6%;保管成本为5380亿元,同比增长9%;管理成本为3085亿元,同比增长7.9%。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1-9月下降到7.7%(2002年为9.5%),说明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③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据测算1991年为24%,到2002斫下降到21.5%,预计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的粗放式,使中国物流业的总水平比较落后。 ④1-9月,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5373亿,同比增长5.7%。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 ⑤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1-9月为2437亿元,同比增长9.7%,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为9.2%,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14.8%。其中仓储物流、批发物流、配送加工分别增长29.7%、23.1%和44%。与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相比,物流业的投资增长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低近22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低14.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物流业的投资增长相对滞后,物流设施落后,物流效率相对较低。
日期: 200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