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领导致辞
工作职责
工作岗位
工作动态
联系方式
高效的服务回报广大会员

何黎明:在第五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的讲话


在第五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何黎明
(2010年10月21日)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金秋十月,南京城桨声灯影,风景迷人。在美好的季节、美丽的金陵,第五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隆重召开,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转变与创新”。钢铁流通是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创新流通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钢铁流通又好又快发展,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钢铁流通发展现状
    生产资料流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商品流通业,2009年销售总额达27.7万亿元,是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倍多;2010年上半年达1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7%,预计全年可能实现31万亿元,增长15%左右。
    钢铁流通在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主要特点:
    (一)流通规模高速增长
    我国钢铁流通规模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资料流通的平均增速。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当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一五”计划末的1957年,粗钢产量超过500万吨;1986年超过5000万吨,1996年超过1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09年为5.68亿吨;2010年1—8月4.26亿吨,同比增长15.3%,预计全年达到6.3亿吨。我国钢材市场供需差率一般在1个百分点以内,2009年我国钢材流通规模为近7亿吨,2010年钢材流通规模将超过7亿吨,其销售总额在所有大宗商品流通中位居前列。钢铁流通规模的快速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有力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2005—2009年粗钢、生铁产量

年 度

中国产量(亿吨)

占全球比重(%

粗钢

生铁

粗钢

生铁

2005

3.588

3.447

31.0

43.1

2006

4.227

4.076

33.8

46.6

2007

4.899

4.714

36.3

49.7

2008

5.003

4.711

37.6

50.8

2009

5.678

5.437

46.6

60.5

我国2005—2009年铁矿石、钢材产量(亿吨)

品 种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8

铁矿石原矿

80830

83920

84667

87700

88017.1

68569.2

钢材

37117.02

46685.43

56460.8

58177.3

69243.7

53558.1

 

    (二)钢铁需求持续旺盛
    2009年,我国粗钢消费(国内消费+出口、下同)量5.7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7成,2005至2009年均增长13.9%;钢材消费量6.8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8成,年均增长15.8%:铁矿石消费量12亿吨,比2005年增加8成,年均增长16.2%;生铁消费量5.3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7成,年均增长13.8%。


我国2005—2009年钢铁消费量(亿吨)

项 目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钢消费

34185

40692

48303

49695

57443

钢材消费

37913

46862

57412

60194

68159

铁矿石消费

66013

84490

106194

107478

120484

生铁消费

3187l

38646

45366

45947

53535


    (三)钢铁物流量巨大
    据统计,2009年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钢铁相关产品数量高达近34亿吨,比2005年的22亿吨增加了12亿吨,年均增长11.5%。

2005年以来国内生产和进口钢铁相关产品数量(万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8

合计

218701

250011

279765

291858

337960

249535

生产

铁矿石原矿

80830

83920

84667

87700

88017.1

68569.2

生铁

33040.47

40416.7

46944.6

47067.4

54374.8

40363.4

粗钢

34936.15

41878.2

48924.1

50048.8

56784.2

42577.4

钢材

37117.2

46685.43

56460.8

58177.3

69243.7

53558.1

铁合金

1067

1433.2

1746.7

1825

2209.4

1609.3

进口

铁矿砂及其精矿

27526

32630

38309

44356

62778

40504

锰矿砂及其精矿

458

621

663

757

962

788

废钢

1014

538

339

359

1369

409

钢坯及粗锻件

131

37

24

25

459

39

钢材

2582

1851

1687

1543

1763

1118

    (四)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1996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原苏联之后第四个钢铁产量上亿吨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我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位置,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超过位居第2到第8位国家粗钢产量的总和,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7.6%;2009年粗钢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46.6%。随着钢铁生产和流通规模的快速扩张,钢铁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1949年,钢铁工业总产值0.8亿元,仅占当年全社会总产值的0.1%。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总产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007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3.6%。
    (五)流通企业发展迅速
    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钢铁流通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从事钢铁产品批发贸易的法人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70多万人,年销售钢铁产品金额达5万亿元。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钢铁产品现货交易市场200多家,摊位8万多个,年交易金额超过1万亿元。
    大型流通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钢集团等几个龙头企业,在全国起到了领头与表率作用。根据统计资料,以中钢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五家大型流通企业,其年销售收入增幅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且从2005年以来其增长速度有加快的趋向。中国中钢、中国五矿、浙江物产、天津物资集团、中国铁路物资等五家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超千亿元。
    民营流通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钢材流通企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在95%以上,虽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年均销售规模仅为几万吨至几十万吨,但其销售总量占行业销售总额的80%左右,并且也出现了像广东欧浦、上海舜业这样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
    二、钢铁流通存在问题
    我国钢铁流通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行业集中度较低
    据有关资料,全国各类钢铁流通商超过15万家,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法人企业不到5%,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法人企业占60%以上。年销售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企业只有四家,绝大多数企业钢材销售量都在10万吨以下。而国内钢厂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9家,宝钢和河北钢铁集团均超过3000万吨。与钢铁生产企业相比,钢铁流通企业在资源掌控、定价话语权上仍处于弱势地位。
    (二)市场建设亟待规范
    我国一直没有钢材交易市场发展规划,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没有经过详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建设钢材交易市场和钢铁物流园区,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成为“卖地政府”。一些房地产商或投机商借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之机,以建钢材市场之名,行圈地、开发房地产之实;还有的借办钢铁物流园的名义,对项目进行包装,目的是上市圈钱,或融资贷款用于炒房、炒股、炒期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个别不到二百公里的沿江地带,居然兴建了几百个批发市场,有的钢材市场开办至今没有一吨交易,锈迹斑斑的钢材露天摆放,只为做样子、给人看。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搞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有可能威胁金融安全。
    (三)行业自律需要加强
    近年来,不少钢铁流通企业从相互压价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但仍有一些企业不能抱团,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大打价格战,自相残杀。还有极少数企业不讲信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两,坑害消费者。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在会员内部积极推行《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员公约》和《中国金属材料流通行业诚信服务活动》,并且打算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公约》,这是加强行业自律的有力举措,希望广大钢铁流通企业积极参与,以进一步提高钢铁流通业的诚信水平,提升钢铁流通业的整体形象。
    (四)产销关系尚未理顺
    多年来,我国钢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一直是一对“欢喜冤家”,利益密切相关,又存在利益矛盾。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大难临头各自飞”,工商合作模式的弊端越加凸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合作两利,离心两损。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这是推动钢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关系的良好契机。
    (五)现代流通水平不高
    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对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仓储、代理、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重视不够,加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钢铁流通效率低下。近年来,钢铁流通领域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比以前有较大改善,但与欧美日等钢铁强国相比,我们距离现代流通仍存在较大差距。
    (六)体制性约束制约发展
    目前以生产税为主体税的财税体制,导致国内市场分割,钢铁流通企业跨地区经营困难,难以成长为全国性、网络化的现代流通企业。企业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方面享受不到与高科技企业同等的待遇,缺乏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致使全行业升级创新缓慢,不利于与其他社会体系的同步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钢铁流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是连接钢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大力发展钢铁流通,通过消费需求引导钢铁生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钢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三、钢铁流通发展趋势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研判我国钢铁流通的发展趋势,理清钢铁流通行业发展思路,对于“十二五”时期实现钢铁流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钢铁流通规模增速将趋于平缓
    我国钢铁流通规模自“十五”时期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十二五”期间增速将趋于平缓。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进程的平稳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的电力电信、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已过了投资的高峰或高速增长期;第二,2008年底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的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陆续完成,基础建设将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第三,中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最近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平衡增长和包容性增长,高产能、高成本、低利润和单纯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受到抑制;第四,国家公布了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盲目扩大钢铁投资、增加粗钢产量的发展模式即将终结;第五,钢铁制造业面临铁矿石和焦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水电油气及运输成本上升、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多重压力,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规模扩张空间有限。
    这一趋向,今年上半年已露迹象。据有关资料,今年前5个月国内市场消费粗钢25739万吨,同比增长18.1%,其中1月份同比增长29.6%,随后逐月递减,到5月份只增长了10.02%,是今年以来的新低,也是近几年的新低。与此同时,钢材库存增加,6月末全国26个钢材市场、5种钢材品种平均库存量比去年同期上升7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钢铁流通规模高速增长的势头趋于减缓,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时代渐行渐远,流通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向提升服务、以“质”取胜转变。
    (二)钢铁流通秩序将逐步得到规范
    钢铁流通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具体表现为:没有行业准入门槛,企业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工商利益关系失衡等。
    但是,随着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关注,流通秩序将趋于好转。2008年3月,《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开始实施;2010年,商务部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中列入了三个有关钢铁流通的行业标准:《钢材流通企业经营规范及分级评定》、《金属材料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规范》、《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这些标准将对行业准入、信息平台建设、经营秩序等将发挥一定的规范作用。钢铁流通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有关行业组织也正在积极研究建立之中。
    (三)生产与流通产业相互延伸
    近年来,制造业和流通业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向流通领域延伸,提高直销比例,分享流通利润;流通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以稳定和保障资源供应,提高渠道控制力和市场话语权。
    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是宝钢与浙江物产。宝钢虽然是生产企业,但它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生产,一条是贸易。在贸易方面,其战略是直销为主;与此同时,大步进入剪切加工配送领域,在18个重点用钢城市建立各类加工配送中心近30家。浙江物产集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从铁矿石采购、到钢材生产、再到加工配送,凭借其资源组织、产品分销等强大的综合能力,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浙江物产、宝钢集团代表了未来大型流通企业、生产企业的发展方向。
    (四)工商关系从博弈走向联合
    钢铁流通领域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利益博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都想成为“流通主渠道”:生产企业要减少、绕过中间环节,尽量扩大直销比例;流通企业则呼吁生产企业把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即生产上,钢铁贸易主要由流通企业承担,实现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二是代理销售:在代理关系中,生产厂家由于掌控资源,所以处于强势地位;流通企业实际上是买断代理,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关系经常出现利益冲突,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很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都认识到,只考虑单方面利益是行不通的,应该从博弈走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风险抵抗力和企业盈利水平。在这方面,一些中小钢厂已经先行一步,主动与大型流通企业合作。例如在湖南,萍乡钢厂与大汉钢铁贸易公司、涟钢与南方建材联合成立股份制公司,钢铁资源由钢厂提供,贸易商负责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工贸合作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后将会被更多的企业所复制。
    (五)流通企业合作双赢将成为主流
    我国钢铁流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这种状况很难对钢铁制造业形成有力支撑,也是钢铁流通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工商关系中缺少话语权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经营分散、恶性竞争、以邻为壑,流通企业的路会越走越窄;真诚合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流通企业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目前,钢铁流通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小流通企业自发联合,统购分销、联购联销、相互拆借担保等;二是大型流通企业吸收中小企业,成为其加盟店;三是大型流通企业对一些中小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成连锁经营网点;四是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商会,通过行业组织开展融资贷款、法律维权、信息沟通、行业自律等。随着未来流通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流通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广度将会进一步发展。
    (六)现代物流是未来钢铁流通的核心
现代流通主要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加快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速度,唯有物流不能依靠科技瞬间实现。钢铁流通业要降低流通费用和提高流通效率,必须发展现代物流。因此,“十二五”期间,钢铁流通企业将会更加关注现代物流,积极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七)电子商务可能改变钢铁流通格局
    目前在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最快、最好、最热的是钢铁流通行业。钢铁流通行业的电子商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现货盘的网上交易,第二种是远期盘的网上交易,第三种是期货交易。
    电子商务将对传统的钢铁流通格局形成强烈冲击:
    一是对钢铁流通区域性特点的冲击。我国钢铁流通企业一般以自己为圆心,在数十或数百公里范围内服务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区域性特点很强。电子商务将打破区域界限,客户可以“买全国”,流通企业也可以“卖全国”。这将使得用户选择商品的余地更大,流通企业将面临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压力。
    二是对钢铁流通企业盈利模式的冲击。电子商务使信息公开化,价格更加透明,地区差价、批零差价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甚至会出现价格倒挂,依靠传统经营模式生存的中间商将难以为继。但有一弊必有一利,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远期电子盘或期货市场套保,作为买家时锁定成本,作为卖家时锁定利润。
    三是对产供销关系的冲击。首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用户企业将由过去的垂直关系变为扁平关系,供应链变短,反应更快,成本更低,流通效率提高。其次,生产企业将充分利用网络市场扩大自销比例,对流通企业的依赖度大大降低。第三,流通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市场直接采购钢材产品,不再局限于买卖代理,改变长期以来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四是对传统物流的冲击。钢材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是“网上采购,网下配送”。遍布世界各地的用户企业,网上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订货、付款流程,但送货则必须通过物流配送解决。正因为如此,第三方物流将成为电子商务的强有力支撑,流通企业自办物流的经营模式将受到冲击。
    (八)钢材批发市场面临改造升级
    现货批发市场是现阶段我国钢铁流通的重要载体。自1979年7月上海创办全国第一家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以来,钢材批发市场已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全国以钢材为主的亿元以上金属材料市场达279个,营业面积2162万平方米,成交额11411亿元。
    批发市场有现场、现货、集群的独特优势,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是场地的压力,一些老的钢材批发市场大多建在城市近郊甚至市区,场地狭小,交通不便,影响环境,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很多市场必须搬迁;二是无形市场的压力,电子商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长处,正是现货市场的短处;三是市场竞争的压力,主要有来自相同类型批发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生产企业扩大自销的压力。因此,改造提升将是今后钢材批发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九)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方能生存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钢铁流通企业感叹:“空间越来越窄,利润越来越低,机会越来越少。”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调查统计,2008年以来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一直在2%以下徘徊。
面对困局,很多钢铁流通企业积极发展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以及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些大型流通企业围绕主业,进入生产领域、生活消费品领域,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四、创新钢铁流通模式
    发达国家的钢铁流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二是日本流通高度社会化的综合商社模式。我国幅员辽阔,与美国相像,但购物习惯与频度与日本相像,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钢铁流通模式,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流通业发展的新路。
    构建中国特色的钢铁流通模式,我个人认为,其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构建统一开放、服务高效、竞争有序、绿色低碳的钢铁流通体系,实现钢铁流通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钢铁流通业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流通企业经营行为的法规制度,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扶持政策,规范工商关系的政策机制,以及钢铁流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行业管理方面:建立健全钢铁流通统计体系、市场监测体系与市场预警机制,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
    (二)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产业升级
    现代物流是钢铁流通业的短板,要大力发展。在现阶段,主要是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加快实现钢铁流通由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
    (三)做大做强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钢铁流通业要发展与提升,关键是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主业规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要扶持和培育重点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增强市场活力、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持中小钢铁流通企业发展。
    (四)集聚流通功能,提升批发市场
    钢材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完善、集聚流通功能,重点提高其仓储、运输、加工、配送、融资、展销、信息等配套服务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业态,积极发展代理、连锁等新型业态;三是注重引进大型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入市,使批发市场成为大批发商的孵化器。
    (五)构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
    钢铁流通业要提高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要主动与制造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供应链,将市场交易关系转化为风险共担、合作双赢关系。要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切实提高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
    (六)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
    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的理论研究自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缺少了理论的指导,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为此,包括钢铁流通在内的大宗商品流通的理论研究工作亟待加强。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改革专业人才培训管理体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专业人才资质认证制度,重点培养、引进和使用科研型、技能型人才,为钢铁流通等大宗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我国钢铁流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争取钢铁流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跨越,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日期: 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