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制造业PMI显示:生产性服务业活动有所回升
——从CFLP非制造业PMI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2009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商务活动状况指数为59.9%,环比回升1个百分点。由于非制造业没有综合指数,通常以商务活动状况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总体变化和生产供给状况。
从整体上看,综合近期非制造业PMI各主要指数的变化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非制造业经济活动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商务活动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连续6个月保持在50%以上,并且两个指数的环比均连续三个月出现回升,说明非制造业市场供求活动保持活跃;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并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说明非制造业出口形势较前几个月有所好转;从业人员指数连续6个月保持在50%以上,并连续3个月保持环比回升态势,说明非制造企业就业活动有所好转;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6个月保持在60%以上,并且连续4个月保持环比回升,说明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预期。
而从行业类别来看,支持当前非制造业经济整体平稳运行的行业可分为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三大类。通过对这三大类行业近两个月变化的观察,我们发现,相对于建筑业的变化,服务业活动有所回升;而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回升幅度更大。
与6月份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各主要指数的环比回升幅度明显,主要表现在:商务活动指数回升了9.1个百分点,并于8月再次回升至60%以上;新订单指数继6月回落至50%以下之后,连续两个月回升至50%以上,回升幅度达6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回升幅度达到了7.2个百分点;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维持在65%以上,回升幅度达到了4.6个百分点。
生产性服务业的回升与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稳步回升有很大的关系。PMI显示,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持续回升,至今年3月份,走出长约半年时间的50%以下低位运行局面,重上50%分界线,至今在50%线上运行已持续6个月。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从两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产生影响。
一方面,制造企业生产活动的逐步活跃带动运输活动的逐步回升。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主要体现在物流业活动的逐步回升。非制造业PMI显示,与6月相比:物流业的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回升幅度达到了9.6个百分点;物流业的新订单指数同样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回升幅度达到5.5个百分点。在物流业中,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
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企业新订单的逐步增多,其采购活动逐步活跃,进而带动生产资料批发与零售行业的逐步回升。非制造业PMI相关数据显示:8月份,生产资料批发与零售行业各主要指数比前几个月有较为明显的回升。其中,生产资料批发与零售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64.3%,新订单指数达到了57.8%,新出口订单指数达到55.8%。
在过去两个月中,消费性服务业各主要指数的环比均连续回升。与6月相比:商务活动指数回升了6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回升了5.8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虽仍保持50%以下,但达到了4.8个百分点的回升幅度;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维持在60%以上,回升幅度也达到了4.8个百分点。从具体行业看,在带动消费性服务业回升的行业中,除和投资有关的房地产业和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之外,和居民消费关系较大的零售业和餐饮业也为消费性服务业的回升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项投资政策以及刺激消费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建筑业各主要指数的环比在过去两个月有所回落,但在国家相关投资政策的刺激下仍保持在高位运行。表现在: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连续6个月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其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更是连续7个月保持在70%以上。
总体来看,非制造业PMI显示,当前我国服务业的经济活动有所回升。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回升反映了我国为扩内需、保增长所采取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正在通过产业链的传导逐步显现。同时,我们认为,应注重保持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按照最新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3%,但这一比重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仍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