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领导致辞
工作职责
工作岗位
工作动态
联系方式
高效的服务回报广大会员

改革开放与中国建材流通的科学发展之路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解放思想为发端,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三十年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外开放成绩巨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展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一巨大历史变革进程中,建筑材料流通领域也和全国其它各个领域一样,迎来了她最为辉煌的发展岁月。30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强劲需求,建材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建材商品流通越来越活跃,从沿海到内地,从城镇到乡村,高速路纵横阡陌,新建筑鳞次栉比,中华民族迎来了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最重要的历史建设时期!经过30年的发展,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建筑材料商品长期短缺的严重困难局面一去不复返。今天,万紫千红的建材商品、家居商品眩丽夺目,新科技日新月异,新产品不断涌流,对美好生活充满想往和期待的人们,随着一批又一批美丽家园的兴建,住宅之梦,正在梦圆神州。与此同时,建材商品流通方式彻底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内资、外资以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精品店、仓储式购物、电子商务、总代理、总经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方式遍布城乡大地,建材商品无论在流通体制、购销方式以及供应链管理模式上都已经发生了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但大大活跃了流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重大影响,并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和总体质量。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30年,卧薪尝胆奋斗的30年,也是我国建材工业生产以及建材流通业加快向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迈进,逐步实现科学发展的30年。建材流通领域30年的成就和丰富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我国建材生产和流通摆脱短缺、摆脱落后、实现繁荣发展;同样也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我国的建材业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才能在吸收人类一切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科技、经营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水平,最终实现建材生产和流通从根本上走上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之路。那将是现代化的富民之路,实现社会繁荣强盛的小康之路。


建材流通业辉煌发展的三十年


  30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建材流通业从低迷走向欣欣向荣,从僵化走向生机蓬勃,经历了最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总体上说,取得了10个方面的大变化。
  第一,建材资源配置由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为建材流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所有建材类工业产品均按计划生产,由行政手段进行配置。一方面,生产者得不到激励,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市场供求信号严重失真,导致供求不平衡,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由于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方面都存在问题,建材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1978年底,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持续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别是1982年以后,借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建材流通体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全额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开始向市场配置资源体制过渡,工厂自销权逐年扩大,直至产品全部进入市场;二是传统的一二三级计划供应体制逐步瓦解,建材商品流通模式逐渐为各类商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大卖场、电子商务所取代;三是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形成了国企、民营、股份制、外资企业多元化的建材商品流通格局。从80年代末期开始,在原有摊位制的基础上各类招商制建材市场如雨后春笋大规模发展起来,给我国建材流通带来了新气象,逐步发展成为建材流通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建材家居类市场大约有3000多个,其中具有30000平米以上规模的大约有1000多个,通过市场的销售总量约占全部建筑装饰材料商品流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材流通体制的变化带来了建材商品市场的繁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建材工业和流通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建材商品全面充裕,一个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建材生产与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建材业经历了持续、快速、高增长的发展阶段,一个门类齐全、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建材生产与流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建材商品市场繁荣,品种丰富,供应充裕。1978年,我国建材工业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为153.91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17556亿元。其中,水泥、玻璃、陶瓷、人造板及一些主要金属非金属建材产品产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重要的生产大国。产量的高速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出口量也大为增加。1978年以前,由于产品短缺,国力较弱,我国建材进出口量很少。到2007年,建材年进口量达78.55亿美元,出口量达到152.4亿美元。
  以水泥为例,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6542万吨,1985年达1.46亿吨,首次跃居世界第一,1999年约占世界水泥总量的38%。在此基础上,2006年全国同比增长20%,2007年年产量达到13.5亿吨,同比增长15%以上。同时,水泥品种大大丰富。优质、高产、低耗和新型干法生产技术一直是我国水泥生产的目标。1978年以后,中国首次从日本引进4000t/d熟料的水泥生产线,为新型干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水泥品种已从改革开放前的几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近百个品种,品种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再如,2005年,我国建筑装修业产值突破了一万亿,其中,装饰建材商品就占了6000多个亿。“十一五”末,预计装修业产值将达2万1千亿,建材装饰商品的年需求将达到1.3万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级家具生产大国。2006年,全国家具产值达4300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558亿美元),与美国家具产值相差无几(美国为574亿美元);出口174.65亿美元,居世界前列。
  第三,建材生产与流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新材料新品种新工艺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生产和流通除了总量的迅速扩大,建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广泛提升,新材料新品种新型工艺不断涌现。特别是在这期间,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迅速。从1979年到199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生产和流通中的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987年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97年已经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的比例也由4.58%上升到25.2%。30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借鉴和消化吸收,自主研制开发了大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使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目前,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
  第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保品质在建材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观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认识日益深化,建材商品的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建材商品的环保水平和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者对建材商品的环保信心也普遍增强。例如木地板产品,目前国家已拥有一系列详细的木地板标准,对地板的外观质量、环保质量、加工精度等性能均有明确规定,一般木地板必须达到E1级标准,即甲醛释放量不能超过1.5mg/L,以便确保其环保性能。不少地板生产和流通企业出于提升品质的需要,依据国家标准,对产品的环保标准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E0级标准,即甲醛释放量不超过0.5mg/L,比国家标准还要高出很多。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建材行业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坚决淘汰了那些工艺落后、环保品质不过关的生产工艺和产品,一批“科技建材”、“环保建材”脱颖而出。不少企业还纷纷建立研发中心,围绕建材商品的环保质量与性能,以及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千方百计,推陈出新。“绿色标识、绿色消费”已成为我国建材生产、流通与消费的主流基调,引导着建材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第五,建材生产资源消耗水平大幅度降低,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我国建材工业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采用的多是能源消耗大的落后工艺。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材需求不断扩大,产量急剧增长,能源消耗总量亦相应增加。节能始终是建材行业必须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生产与流通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建材生产单位GDP能耗从2000年的10.03吨标准煤下降到6.66吨标准煤,降低了3.37吨标准煤,降低幅度33.6%。2007年建材工业实现了能源消耗增长低于生产增长,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大幅度下降。
建材工业一方面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一方面又存在巨大节能空间,其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污染,却又是消纳固体废弃物总量最多、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最大的产业。目前建材工业利用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工业废渣、粉煤灰和煤矸石,在焚烧生活和城市垃圾等方面也已取得初步成效。由于受产品品种结构限制,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和煤矸石增长空间有限。为鼓励节能减排,有些政府部门将向利废企业发放财政补贴的政策改为直接向排污<

日期: 200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