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陆江: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
字号:T|T 2008年12月09日05:19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
—— 中国物流业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陆  江
(2008年11月28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探索与实践的30年,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30年。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我国现代物流业3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展望前景,理清思路,对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全面、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物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与成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经历了理论探索、实践起步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进而向城市推进,引入外资。伴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三中全会前夕,国家物资总局牵头,组织了国家计委、财政部、山东省等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大专院校考察日本物资管理,首次把“物流”概念介绍到中国。之后,一些专业刊物出现了介绍物流知识的文章。1984年8月,我国第一个物流专业研究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物流理念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开始研究现代物流理论。物流有关的著作相继出版,物流讲座和研讨会陆续举办,物流知识得到传播和普及。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逐步减少,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办“为企业服务的原材料配送中心”。随后,物资部在无锡、石家庄、沈阳等地开展物资配送试点。传统运输、仓储、物资、商业、货代企业,探索新的流通模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带来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出现了专业物流企业。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现代物流,各类研讨会、论坛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组织召开“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提出,“要把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外资物流企业“抢滩”中国。国有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加速成长。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出现了“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重视和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各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推进物流业发展。2003年12月,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在全国政协提交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物流业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第一,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GDP年均增长9.8%,由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5万亿元,增长了67倍;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17万亿美元,增长了104倍。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大,为物流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基础。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由1991年的3万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5.2万亿元,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22.2%。物流业增加值,由1991年的185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7万亿元,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14.8%;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占当年GDP的比重为6.9%。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1991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18.4%,下降了5.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物流企业迅速崛起,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市场上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物流企业群体。一是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国储运、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二是快速发展的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顺丰速运、远成集团、长久物流、南方物流、九州通集团等。三是一批生产或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原有业务为基础向社会扩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供应商,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以及大庆油田、开滦煤矿的物流公司等。四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日本日通、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德国邮政等相继进入。2007年,外商在我国物流领域投资项目达到6996个,占外商在中国投资项目个数的18.5%。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我国已经出现了经营规模超千亿元的物流企业,2008年度进入前50名物流企业最低主营业务收入已达8亿元。
  第三,制造业和商贸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
  生产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资源整合,业务外包。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物流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以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快速发展,传统批发市场提升改造物流功能。到2007年,我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1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连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率已达50%;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近1.7万亿元;综合型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9521.9亿元。2007年,亿元以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成交额1.5万亿元,大多数采取了贸易、加工、配送等一体化运作;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1991年以来,全国累计投入物流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8万亿元。到2007年,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7.8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基本贯通。我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内河及沿海已拥有1400多个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3.58万个。2007年,我国已有14个亿吨大港,港口货物吞吐量64.1亿吨,已陆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2亿标准箱。到2007年末,我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234万公里,定期航班通航国内146个城市。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5.45万公里。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我国共有仓储企业10177个,仓储企业资产总额达2578亿元。
  10年前开始出现的物流园区(基地)发展很快。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近的调查,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基地)约为475个。其中已经运营的122个,占25.7%;在建的219个,占46.1%;规划中的134个,占28.2%。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如北京空港、上海西北、浙江传化、山东盖家沟、上海外高桥、苏州综合物流园区等,已成为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
  第五,物流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我国物流业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改造、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国内1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支持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0%,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以行政监管为职能的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行业物流信息化平台开始出现,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设取得实效,公路配货信息平台在减少车辆空驶,提高运输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条形码、智能标签、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扩大。中国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参与物流信息化运作,移动电话成为获取物流信息的便捷通道。
  我国物流设备和技术条件极大改善。到2007年年底,我国叉车产量达13.9万辆,自动立体仓库保有量超过600座,流通中的托盘数量约为9亿个。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作业中采用物流集装单元化技术的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占27%,在生产线采用连续自动输出线的占46%,采用自动包装与码垛技术的占19%,采用其他物流技术的企业占28%。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在政府部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和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下,物流行业各项基础性工作全面铺开。2003年9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按照国家标准委等八部门《2005-2010年物流标准发展规划》,至2008年9月,全国物流标委会以及全国物流信息标委会和其他物流相关机构已完成、正在编制、已立项计划编制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截至目前,已向社会公布了370家经评估确认的A级物流企业。200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批准建立“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报表制度”。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向国内外

热点专题

 频道参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