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2007中国托盘国际会议”的举办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字号:T|T 2008年01月09日05:00     托盘专业委员会
  • “2007中国托盘国际会议”在一片赞扬声中圆满谢幕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代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作为会议组织之一的笔者,在真诚地感谢代表们支持的同时,也有必要总结和反思会议的不足,并与大家一起客观地?
“2007中国托盘国际会议”在一片赞扬声中圆满谢幕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代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作为会议组织之一的笔者,在真诚地感谢代表们支持的同时,也有必要总结和反思会议的不足,并与大家一起客观地分析会议得以成功举办的内在原因。

实事求是地讲,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热情服务等只是会议成功的一部分,而主要的原因在于会议召开的时机、条件、内容和效果。本届会议时逢我国物流“热”的第10个年头,人们逐渐意识到物流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离不开托盘的广泛利用。因为托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可移动平台”,但没有托盘就没有货物的单元化包装、单元化运输、单元化仓储、单元化装卸搬运;没有托盘就难以充分发挥叉车、货架、周转箱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托盘,实现托盘共用、循环周转、才能真正地发挥物流系统的威力,实现物流效益的最大化。也正因如此,最近几年托盘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托盘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托盘的作用处处可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去年举办的第一届会议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今年的会议时机得当、条件成熟。要开好一个会议,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本届的会议主题之所以定为“中国托盘与世界托盘合作共赢”,一方面考虑到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庞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稳定的投资环境和托盘“热”的方兴未艾等对外商企业的巨大吸引力,另一方面考虑到在国内托盘企业近几年大发展的态势中,散、乱、差、弱问题普遍存在,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对国际市场现状、国外托盘企业运作模式以及外商企业对进入国内市场的战略攻势等也知之有限,有必要通过国际会议和产品展示,让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全面接触,面对面交流,相互沟通,彼此融合。利用国际托盘会议和国际托盘产品展示,使境内企业全面掌握国外托盘制造新材料、新工艺,国外托盘技术发展动态、托盘发展质量标准、托盘共用系统发展状况、托盘市场发展趋势,以便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根据会议主题确定了讲演内容,筛选了讲演人。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充分调动每位代表的积极性,我们安排了两次较长时间的互动交流,台上台下就某个热门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样,问题才说得深、讲得透,台下问得尖锐,台上答得彻底,全场气氛热烈,人人开心满意。会议议题切中要害,内容有针对性,突出热点、难点,效果才能显现。为了保证会议质量,我们专门请来了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军人物。如托盘金融专家任文超、托盘市场专家尹军琪、集装器具专家宋伟、托盘专业学者李太平,木托盘生产企业老总徐平、杨美丽,塑料托盘生产企业老总胡文龙,纸托盘生产企业老总黄丽华,钢托盘生产企业老总孙延安,复合材料托盘生产企业老总汤学忠等。更为关键的步骤是,我们请来了亚太物流联盟轮值主席、韩国物流协会会长、托盘租赁企业家徐炳伦,亚洲著名托盘权威人士日本托盘协会专务理事福本博二、欧洲托盘协会主席斯坦?鲍维斯、中国托盘物流开拓者吴清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本届会议的强有力支持尤为重要,常务副会长何黎明百忙中莅临会议并讲话,说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会议的高度重视。路凯、欧洲托盘协会、集保、上海大森给予会议的经济支持同样是本届会议获得好评的重要因素。会议内容决定了会议效果,本届会议上讨论的内容,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全面结合工作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展览与会议同期举办,使与会代表一览国内外托盘发展现状和水平,专业参观可以使代表了解北京地区的托盘生产和使用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探讨与参观相结合,国内代表与国外代表相结合,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能给与会者代表留下全球印象,全局概念和行业整体感受。会上会下代表都能与官员接触、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与新老朋友叙谈,想问的问题有人解答、想要的东西摆在眼前、想交往的对象可以找到、想往来的伙伴随处可见。因而会后大家都有充实感,参加这届想下届。

会议结束时,除了众多代表表示下届还参会外,韩国物流协会会长徐炳伦表示下届冠名赞助会议,欧洲托盘协会表示下届继续钻石赞助,苏州安华物流总经理孙延安也表示赞助并积极协助组织下届会议。会后半个月来,不断有代表打电话给我们,在赞扬的同时,表示下届报名参会的愿望。

本届会议还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开个成功的会议,一是要根据需要而办会,不要为了开会而制造会议。近几年会太多、太滥,搞得企业无所适从,甚至害怕受骗上当,今后必须彻底杜绝这种不良现象;二是要搞好会议定位,开会要讲实效,使代表不虚此行。为此,会议的内容需要有行业针对性,集中解决本行业的热点、难点和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让代表得到实惠;三是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热情服务。要把代表当作 “上帝”、“衣食父母”,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四是注重会议质量、包括会议主题、分题的设定,讲演人的选择、会议日程安排,收费要合理,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要“物超所值”。更主要的是“信誉”第一,“诚信”至上。只有这样才能把会议办成“精品”,成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