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拓进取 不断创新 努力把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推上新台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2007年9月8日) 同志们: 2007年度全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会议今天在乌鲁木齐市召
开拓进取 不断创新 努力把生产资料流
通行业统计工作推上新台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
(2007年9月8日)
同志们:
2007年度全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会议今天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国家统计局王克臣副司长等领导亲自到会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出席这次会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承办本次会议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总结2007年度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情况,布置生产资料流通行业2007年统计年报及2008年定期报表制度;二是加强生产资料流通环节价格统计,进一步推进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统计调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三是公布8月份PMI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并对生产资料市场形势进行分析预测;四是交流统计工作经验及有关情况,对2007年度统计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五是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业统计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
下面我就一年来行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和明年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行业统计数据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状况及运行情况
自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被正式授权承担并开展行业统计工作以来,全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统计工作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广大统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监测市场运行、引导市场有序发展;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的阶段。市场供需平衡稳定,价格稳中趋升,企业经营效益普遍提高,市场环境继续改善。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出来。
一是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科学地反映了生产资料市场的总量情况
生产资料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反映这个市场的统计指标体系,这些统计过去和将来都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我国统计体系中原来只有反映消费品市场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指标,没有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统计指标。1990年根据有关领导的要求,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原中国物资信息中心)在国家统计局的支持帮助下,利用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定期测算,形成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概念和数据。在多年的应用中,受到原国家计委、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原物资部、内贸部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肯定和欢迎,朱镕基、邹家华同志也先后作过重要批示。现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成为商务部市场监控的核心指标之一。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核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逐年提高,“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5.6%,去年实现17.7万亿,增长17.4%。今年1-7月份,生产资料市场保持了稳步加快增长的趋势,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去年同期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增长趋势。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核算,即离不开国家统计局等宏观统计数据的支持,也离不开在座的统计人员提供的基础统计数据的支持。
二是重要生产资料的平衡表准确地反映了生产资料市场的供需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我们按月核算出30种主要生产资料的供需平衡情况,这一平衡表基本能反映出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供需状况。今年1-7月份,30种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国内产量增长18.2%,比今年一季度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呈现稳步回落趋势。另一方面,需求增速有所加快,1-7月份国内消费需求平均增长16.2%,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近三个月消费增速呈平稳小幅提高趋势。同时,随着市场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特征的进一步显现,市场需求全球化特征更为突出,出口需求增长迅速。今年1-7月份,我们统计的30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口平均增长达到四成,明显高于去年同期25.2%的增长水平。
从今年1—7月份的平衡表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稳定,市场环境继续得到改善。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类等基础产品的稳定供应有效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能源等基础原材料的资源瓶颈制约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价格监测调查及指数核算客观地反映了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情况
我们对生产资料价格统计监测调查从建立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我们依据大家上报的市场价格监测周报及有关资料核算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是了解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情况的核心指标也可以说是反映流通环节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情况的唯一指标。国家发改委按月提供的“宏观经济监测月报”中长期引用我们提供的这一指数,国务院以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宏观部门也十分重视并使用我们提供的价格数据。
根据今年1-7月份的价格监测及指数情况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高位坚挺适度上扬,二是振幅较小走势趋稳,三是走势基本合理正常,价格的变化基本反映了市场供需形势,上升幅度也在预期内和合理的区间。
四是企业财务状况统计全面地反映了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更是和大家上报的报表分不开。随着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得到提高。我们监测的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营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改善。上半年,38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盈利总额达到27.4亿元,盈利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到82%;商品销售利润同比增长36.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7.9%。其中,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天津市物资集团总公司、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资料事业部、广东物资集团等企业,销售总额已经超过100亿元,成为国内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领头羊。
上述情况,都是依据有关统计信息资料分析得出的,是我们大家辛勤劳动的结晶。这些情况、成果,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统计依据。我们每个月都要加工撰写分析材料,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提供。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引用的关于生产资料市场方面的资料,都来源于我们提供给国务院研究室的统计数据。国家发改委每月定期发布的《宏观经济监测月报》中直接引用我们核算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已有15年之久。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领导的一些公开讲话中,经常采用我们的数据和观点。商务部发布的有关国内市场运行情况通报材料中,也大量采用了我们的数据和观点。全国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经营及销售情况信息也是财政部行业监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的行业统计数据、分析,观点及建议也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工业报等多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几年来,我们建立的以企业直报为主的统计调查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以重点调查、统计核算相结合,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各种调查频度并存的统计调查监测体系。这套统计体系能够加工整理出反映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规模、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重要生产资料资源与消费、市场供需及价格行情动态情况、购销存增长变化情况、重点流通企业经营与效益情况等统计数据,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能较为全面、完整地跟踪反映生产资料市场运行情况的行业统计监测体系。我们的行业统计工作在各方面均得到了提升。
(一)统计工作的渠道得到了扩展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在生产资料行业统计的信息源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中国木材流通协会、中国燃料流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和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等联合会代管协会进行了沟通,力图建立协会间的联系机制,共同把我们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再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和陕西省物资信息中心、江西省物资信息中心、江苏省物流与采购信息中心、大连晨阳物资信息有限公司、广州市物资信息事务所和北京兰格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行业信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他们纳入了生产资料流通统计的二级截点调查单位范围。
(二)统计工作的内容得到了充实
从2005年1月开始,经过我们近2年多的研究调研,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调查正式启动,全国制造业20个大行业727家企业的采购经理按月在网上填报调查问卷。经过数据的核实与汇总,建立了丰富的、完整的中国制造业PMI数据库。形成的PMI资料较为丰富、系统,对经济分析和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从2005年7月开始,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名义,正式对外发布中国PMI数据。从2年来的运行情况来看,PMI指数体系基本适应中国的国情,能够客观反映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能够成为分析、预测、预警中国经济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工具。
中国制造业PMI自建立以来,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已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PMI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制度,成为国家法定统计调查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月的PMI指数和商务报告,一方面通过有关渠道直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研究室等政府管理机构,成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