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近行业 贴近企业 贴近读者把报纸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办出影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现代物流报》2007年年会今天在江城武汉召开。这次会议也
贴近行业 贴近企业 贴近读者
把报纸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办出影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现代物流报》2007年年会今天在江城武汉召开。这次会议也可以说是物流界文坛精英的一次聚会,不仅有报社的记者编辑,也有各地记者站、工作站、通联站以及广大特约记者、通讯员参加。大家为物流与采购事业而来,共商宣传物流与采购大计,我很高兴,也很振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现代物流报》的主管单位,我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来参会之前,报社宗树明社长、慈洪君总编希望我讲几句。讲点什么?全国物流与采购的形势与特点,或者热点与问题,大家作为物流行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说比较敏感,天天关注、研究、采访、报道的就是这些东西,这里我就不讲了。但是作为《现代物流报》的忠实读者,从读者的角度,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新闻引人入胜,谈几点看法,算是班门弄斧,与大家交流。同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报纸的主管单位,从加强管理的角度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报纸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党报党刊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舆论阵地,这既是党报党刊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办报办刊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一点无论是社长、总编,还是记者、编辑、通讯员,必须时刻牢记。报纸宣传稿件的选题、策划以及审核把关,都必须始终贯彻这一方针。离开这一条,报纸就要出问题,宣传就要犯错误。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责任心,我们常说的政治家办报办刊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我必须强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报纸是经济类的行业报,就可以掉以轻心,就可以马虎大意。经济类报刊也是党的喉舌,也承担着宣传和贯彻党的经济政策的重要使命。具体说,《现代物流报》要把宣传党在经济领域的方针政策放在首位,要把物流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环境中去报道,要善于准确、及时地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握现代物流产业政策,宣传物流与采购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物流行业的发展,及时准确反映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活动,宣传典型经验,展示物流与采购企业广大职工的精神风貌,剖析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问题,反映企业诉求,监督、批评和揭露行业不正之风,促进行业健康、和谐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报社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报社领导班子建设。前几年,报社在武俨社长、马成骥总编的带领下,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特别是自2005年9月1日,报纸由《物资信息报》更名为《现代物流报》以来,报纸在宣传内容上成功实现了转型,由过去单纯的生产资料信息宣传,转为以物流与采购和重点生产资料品种宣传为主,使之真正成为了一张行业报,报纸从宣传内容、广告经营、发行、纸张印刷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最近,报社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宗树明、慈洪君同志分别出任社长、总编,副社长、副总编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加强了党组织建设。这些同志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希望他们向老社长、老总编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技能,带领报社全体同志取得更大成绩。
二是下力气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报纸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几张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新闻产品。要把这个特殊的产品做精、做细,卖出好价钱,就必须有高技能的人才,对报纸而言,就是要有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记者名编辑不是自封的,而是要有影响的新闻作品让读者记住你。因此,我希望报社能够在体制和机制上为记者编辑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鼓励他们成为名记者名编辑。条件具备的话,也可以适当引进个别素质较高的记者编辑。作为记者编辑,也应当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要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甚至有可能影响历史的职业,要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不断更新知识,养成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良好习惯,使自己成为懂经济、懂物流、懂新闻的专门人才,通过自己深入采访,勤奋雕琢,写出让人家记住的好作品。
三是进一步加强记者站、工作站、通联站的建设。《现代物流报》现在是每周五期,可以说是一份工作日报,每期十几个版,几十万字,光靠报社编制内这几十号人,是根本不可能出精品的。怎么办,我看现在报社在各地设立记者站、工作站、通联站以及聘任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就是一个好的办法。目前报社在全国各地有记者站、工作站、通联站加起来是17个,我看还不够,有条件的省区和大的中心城市都可以设立,人不在多,一两个、两三个都可以,关键是要素质高,是人才,要热爱新闻和物流与采购事业。同时报社要对他们加强管理,绝不能允许只图经济利益,打着报社和记者的牌子,拉广告、要赞助,或者采访不深入,靠道听途说写稿子的事情发生。要通过加强报社记者站、工作站、通联站的建设和管理,形成新闻队伍的网络化,扩大物流与采购领域新闻资源的渠道,做到全国各地物流与采购领域重大新闻不漏报。
四是千方百计扩大报纸发行。你报纸办得再好,没有多少人看也不行。报纸要扩大发行,除了靠出精品、有影响而吸引读者订阅外,还要加强发行环节的工作。那些办得好的报纸每年也要花很大的力气抓发行。应当说《现代物流报》的发行虽然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与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全国拥有几十万家物流企业和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相比,差距还较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报纸办得好,在发行上下大力气,提高报纸发行量的空间还很大。报纸发行量上不去,不仅影响不可能扩大,也影响报社的广告经营。因此,我希望报社把报纸发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现在已经是九月中旬,报刊发行的高峰时期已经来临,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邮局订阅、自办发行、广告赠阅以及主动参加各种展会、论坛等渠道,力争使报纸发行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五是加强报社规章制度建设。报纸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一旦出版发行,面对的是千万读者,人人都在给我们挑毛病、找差错。如何保障不出差错,关键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应该说报社现在已经有了不少的规章制度,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加强社委会、编委会制度,采编队伍的政治学习制度、稿件审核把关制度、组稿发稿流程制度、文字图片责任校对制度、业务培训制度、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聘任制度和广告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确保报纸不出任何差错。
三、要努力提高报纸质量
前面我说过,报纸实际上就是一种产品。决定报纸这个特殊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就是新闻作品。如何提高新闻作品的价值,结合我看《现代物流报》的情况,谈几点看法:
第一、要坚持“三贴近”。我这里说的贴近,指的一是要贴近行业。我们的报纸首先是行业报,是办给物流与采购行业的读者看的,不是大众类、娱乐、体育类报纸,也就是说我们的报纸是有特定读者对象的。如果报纸的内容离物流与采购行业十万八千里,或者尽刊登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办得没有行业特色,你就是白送给人家看,人家还嫌浪费时间呢,更不可能花钱买你的报纸看。怎样才能贴近行业?我看主要是要研究业内读者关心什么,关注什么,要研究行业的特点,抓住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同时要研究行业新闻的规律,不要尽说外行话。二是要贴近企业。我们报纸的主要读者群还是在企业,企业更关注的是通过你的报纸,能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不能通过报纸的信息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有所帮助,所以编辑在选择稿件时一定要照顾到企业的需要。三是要贴近读者。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检验报纸办得好不好,最终要由读者说了算。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读者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读者的口味可能多种多样,关注的问题也可能不尽相同,报社最好每年做一次问卷调查,要了解读者爱看那些栏目、那些文章。总之,我们怎样把报纸这样一个大的拼盘给他拼得各取所需,是大有学问的。
第二、要多抓正在发生的新闻。新闻讲究时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个重要活动或重大新闻事件过去了好几天,我们报纸才报道,这就不叫新闻,而是旧闻。我就经常在《现代物流报》上看到这样的旧闻。现在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很发达,往往事件刚发生,网络就有了报道,电视直播更是几乎不断。这既说明了新闻竞争的激烈,也对报纸新闻提出了挑战。所以这里我不仅希望报纸的新闻要提高时效性,而且提出要多抓正在发生的新闻。报纸虽不能搞现场直播,但对正在发生的事实予以报道则是可行的,比如对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进展、结果等,分阶段予以追踪、分析,进行系列报道,同样会产生悬念,同样可以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和参与感。
第三、要改变宣传见“物”不见“人”的状况。应该说我还是很关注《现代物流报》的,但我发现,物流报宣传“物”的比例很大,报道工作、信息、活动、事件、动态类的稿件很多,很少有人物类的报道。即使有,也是人物专访,谈的还是工作。真正反映企业家、一线职工精神风貌、内心世界、忘我奉献先进事迹类的报道很少。我们常说报纸要有感染力,要有可读性,你没有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有感情的人物事迹报道,又怎么会有感染力和可读性呢。所以我希望报社注意这个问题,要利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人事部联合开展评选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机会,从中选出一批先进典型予以报道,尽快改变报道见“物”不见“人”的状况。
第四、要注意选择报道的角度。新闻新闻贵在新。什么是新?我想,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