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快讯 >> 生产资料 >> 内容

加快我国农机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字号:T|T 2007年08月22日18:26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 农机流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农机生产与农民用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现代化的农机流通做支撑,就不可能有农机

      
    农机流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农机生产与农民用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现代化的农机流通做支撑,就不可能有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机流通,在服务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机工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农机流通行业现状与原因分析
    全国农机流通企业,是1961年前后从原商业部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分离出来的。在中央提出的198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下,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完整的农机供应网络。全国有县以上国有农机公司2600多个,县以下乡镇网点20000余个。农机流通行业的管理,历史上曾归属八机部、农业部、农林部、农机部、机械部、物资部、国内贸易部。由于政府机构多次改革,所以原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现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一直受政府委托负责农机流通行业管理。
    农机,是我国进入市场最早的行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打破计划分配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二十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原国有农机公司纷纷改制重组,国有经济成分逐步退出农机流通企业。到目前为止,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机流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重组,基本上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机制,基本形成了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农机有形市场以及农机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共同组成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一批好的国有农机公司改制后焕发了生机 ,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传统经营模式有了改变,流通业态更加多样化,农民选购农机产品更加方便、快捷。
    但是,由于农机流通一直是为农服务的微利行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目前存在着突出的“小、散、乱、弱、缺”问题。
    小:现有农机流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4年底统计,全国农机流通企业有5983家,从业人员52921人,平均每个企业不到9人。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统计,2006年农机流通百强企业销售仅占当年全国农机产值10%。其中年销售额1 0亿元以上的公司仅有一家,5—l 0亿元的不足十家;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农机交易市场有30多家,其中,交易额达到30亿元的仅一家,10亿元以上只有三家。
散:目前农机流通企业基本上都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流通组织化程度很低,经营集中度不高。特别是个体农机流通企业不仅规模不大,而且经营品牌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
乱:市场秩序混乱。农机营销特别是整机经营没有门槛,经销商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过度、恶性竞争比比皆是;农机有形市场缺乏合理规划和指导,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二手农机(车)交易混乱,已成为引发事故的重大隐患。
    弱:经济效益差,资本积累少,经营设施简陋,抗风险能力弱。据对百家实力较强的农机流通企业调查,04、05、06三年中,销售农机产品实现户均利润分别为29.7万、53.2万、64.9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23%、4.69%、4.68%。
    缺:农机实用人才缺。过去十几年来,各类农机培训机构纷纷转向。农机流通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各种急需的农机营销、维修等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这种“小、散、乱、弱、缺”的局面,不利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利于农机工业和整个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政府补贴机具项目的实施,不适应农机跨区作业的要求。
    一是大多数农机夫妻店、个体农机经销店稳定性差,持续经营时间短,普遍不具备培训和售后服务能力,造成农民使用农机三包维修服务问题十分突出,构成对农民长远利益的伤害。
    二是农机流通企业在配件供应、网络化服务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使农机高效作业和机手增加收入存在很大障碍。
    三是由于“小、散、乱、弱、缺”,不实行统一进货,很难从源头上把握进货质量,流通领域往往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农民权益无法真正得到保护。
四是这种“小、散、乱、弱、缺”局面,很难适应农机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大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
    形成目前“小、散、乱、弱、缺”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农机流通行业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农机流通行业是直接为9亿农民服务的,多年来承担着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后,随着原国有农机公司的改制重组,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引导以及规范农机流通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而是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造成目前农机流通行业市场竞争过度,甚至是恶性竞争,缺乏有实力、服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
    二是农机流通行业属于为农服务的弱势产业。农机流通企业一直是保本微利经营,农民消费群体很分散,农民文化基础较低,农民购机后需要培训和售后服务,农机销售的季节性很强,农机流通企业比较效益普遍较差,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维持生存的状况,靠自身的积累很难实现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手段、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市场的监管不到位。突出的表现在:一是经营农机没有必要的准入条件,造成目前没有售后服务能力、没有一定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资金便可以随便开公司经营农机;二是对农机流通市场监管的现行政策存在缺陷,造成经营农机卖“真货”亏本,卖“假货”赚钱,正规流通企业难以生存,偷税漏税、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生意兴隆。

    二、新形势下农机流通行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机流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在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机流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农民更加方便地选购先进、经济、实用的农机产品,有利于农民安全使用农机和获得优质的售后服务,有利于促进整个农机工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农机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而广大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农机流通现代化,加强农机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机流通业的总体思路
    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地培育一批农机连锁经营大型龙头企业,扶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农机有形市场,并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促其做强作大,做出服务品牌。再以他们为核心,改造、整合、提升现有农机营销网络,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现有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的新型农机流通网络。
    (三)新形势下发展农机流通业的主要目标
    启动“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简称“农机流通工程”)。目标是:到2015年,在全国建成100个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其中50个大型农机连锁总店、50个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2000个县级农机销售服务中心、30000个乡镇农机连锁店(含加盟店),覆盖90%以上的农村乡镇。通过“农机流通工程”的实施,在全国形成若干个集团化、集约化的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通过开展总经销、总代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统一售后服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农机流通的规模化经营和强大的服务品牌,使“价格优惠,质量保证,服务到家”成为现实。以真正实现:农机流通领域没有假冒伪劣产品;农民购买配件不出乡,购买大型主机不出县;农机具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   
    1、50个大型农机连锁总店建设:以大型骨干农机流通企业为龙头,以“规范渠道、规范管理、规范品牌、规范标准”为重点,采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中心店+加盟店”的建设模式,以大经济区域为核心建设成农机销售中心、农机物流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农机信息交流中心。
    2、50个区域性农机有形市场建设:要逐步建成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展示中心,品牌农机聚集交易中心,农机信息交流中心,农机物流配送中心和大中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3、2000个县级农机销售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机销售服务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辐射本县及周边的农机销售中心、配件供应中心、农机信息中心和维修服务中心。
4、30000个乡镇农机连锁点建设:主要采用以“自建+特许加盟+整体加盟(通过联合实现地方资源整体加盟)”的操作方式,以中心乡镇作为经营区域建设农机连锁点。
    (四)发展现代农机流通业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加快现代农机流通网络建设。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对于扩大流通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发展连锁,使传统经营与新兴业态有机结合,是全面提升流通业水平,提高农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农机生产、流通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采取改革、重组、招商引资等多种手段,打破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业态,扩大连锁经营规模。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以他们为核心整合现有网络,发展县以下乡镇农机连锁店,提高农机流通企业经营质量,促进农机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2、加快农机有形市场的改造和提升。
    我国农机有形市场经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