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东六省一市物资流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2007年4月24日 上海) 我今天讲的是关于省市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蓝海战略”,我特指省市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就是我
——在华东六省一市物资流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
(2007年4月24日 上海)
我今天讲的是关于省市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蓝海战略”,我特指省市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就是我们在座的,也包括一些不在座的。涉及国有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涉及股份制与非公有经济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应该如何认清形势,实施“蓝海战略”。
一、实施“蓝海战略”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时期。当然,从整体上是这样,从产品上讲并不完全如此。比如生活资料已形成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局面,生产资料大体也是如此,但钢铁、汽车就不完全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重生产、轻流通”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中国已进入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反映了中央一些领导同志的观点。江泽民同志还讲到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才能带动大规模的生产”。我们现在的生产领域的确是大生产,汽车也好,钢材也好,水泥、家电也好,石化、电力也好,我们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把一些生产领域的企业做大。但是有一个问题,国家没有下大力气把流通做大,你说国家有几个大的流通企业?可以说没有。江泽民同志讲的现代流通才能带动现代生产,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中国的现状是大的生产企业与小的流通企业并存,如何搭配呢?所以,目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因此,我们要在这个背景下实施新的战略,即流通企业的扩张战略。
第二个背景,就是生产资料流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资料都是计划分配的,各地物资系统叫“物老大”;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物资与商业相比,商业系统进入市场快,物资系统进入市场慢。实行双轨制,产品销售形成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自销加上物资流通企业经销相结合的时期;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大量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首先是国有木材企业第一个被冲垮,后来到钢材、汽车、煤炭,直到所有的生产资料领域,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占了大多数。当然在某些城市、某些产品,比如钢材、汽车、煤炭、油品等,我们有一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铁道物资、民航油料、浙江物产、上海百联、天津物产、广东物产、安徽徽商等,占的市场比重还是比较高。但是,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从事生产资料流通业。这种格局说明一个问题,生产资料流通多元化,适应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一定说国有的来搞生产资料,国民经济才能发展,才能满足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多元化的格局同样能适应。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优胜劣汰,别无选择。
第三个背景,流通本身有一个传统流通业要向现代流通业的转轨。不管大家愿意不愿意,都必须面临这样的转轨,靠一进一出取得批零差价,靠一锤子买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现在还有,这是一种传统流通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中生产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不适应建立供应链体系的战略联盟要求。从中国流通业来讲,的确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整个流通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只占9%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达到15%~20%;我们流通企业就业的职工占全国的10%左右,而一般发达国家就业占20%以上。在世界500强里边大概有30多个企业是批发零售业,第一位的是沃尔玛,还有日本的综合商社,它也经营生产资料,排位在10几位、20几位、30多位。在美国,前50强流通企业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而我国最大的流通企业的前100名,占全国消费品零售业总额不到10%。中国批发零售企业共有1700万个,其中93%是个体经销户,真正规模以上的流通企业只占1%。所以,作为我们搞生产资料的省市流通企业来讲,必须敢于面对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痛苦转变
还有一个背景,从2001年到2010年,或再往后延伸到2015年,这是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批发业的时期。2005年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的零售业,从2006年开始进入中国的大多是批发业,第一是钢材,第二是汽车,第三是油品,今后肯定还会有煤炭及其他。这说明,外资已完成了进入中国批发业的前期准备。另外,中国的批发业应该如何运作,外国也基本上摸到了一些路子。加入WTO后,刚开始外资不敢进批发业,水太深,搞不清楚中国的批发业应该如何搞,当时外资主打的是零售业、连锁业,搞超市、大卖场等,来占领中国的零售市场。现在主要是进入批发市场。我们国家为了挡住外资进入批发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油品,我们很快搞了中石油、中石化,收购大量加油站,形成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地位。烟草也是,要求各地都进行改造,搞自己的配送中心,一旦外资大量进入的时候,我们的网络改造也差不多了,使得他们进入批发领域有困难。但是,现在如钢材、汽车等很多领域,外资真要进入时,他们可以把我们民营企业的网点买断。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用的很大力量就是采取并购手段,把你的网络系统用几个亿买下,因为外资企业有的是钱,他要的是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市场以后,后面开始跟着的就是利润。资本永远是为了增值而生存的,它不可能为中国人民来谋福利。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作为省市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面临一个新的战略,要有新的思想解放,作一些大的战略调整,这个调整不一定指浙江、上海、徽商,应该是整个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我们应该有点志气。我知道,这几年山东、江苏、福建还有中、西部一些省级物资企业,有很多困难,但都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开始起步发展。我接触了一些民营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他们有的做得很大,有的还在做钢材的剪切、加工配送等等。这些企业开始起步都很小,也没有多少资金,但现在在全国布点。如果我们把历史包袱基本解决以后,能不能把重组优良资产做大呢?民营企业能够做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大呢?这就是我们要实现“蓝海战略”的背景。
二、如何实施“蓝海战略”
这里有两个东西需要大家注意,第一个就是弗里德曼先生,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写的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希望大家看一看。我在2005年去美国时,他们老是谈《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我搞不清楚《世界是平的》是什么东西。回国后,当时这本书没有中文版,现在已出版成为畅销书。《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非常有时代特色,当然里面有些观点我也不同意。他讲到现在世界是一个网络时代,已经把世界夷为平地,因而世界是平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时期都是两种关系,不是竞争,就是合作。这很简单,到处都能找到竞争的对手,也能找到合作的对象。你可能与当地的人合作和竞争,也可能与很远很远地方的人合作,但是又很近,因为现在是网络时代。你的竞争对手有可能在美国,也可能在印度,但是大家都在很小的平台上运作,时间消灭了空间。他讲到共有十大动力,把世界夷为平地的第七大动力就是供应链。他列举了很多例子,其中就有沃尔玛全球化运作的实例。
另外需要大家关注的东西,就是日本的综合商社,主要搞进出口贸易,再搞一些海外投资。现在除贸易与投资加以提升以外,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第一个是信息,第二个是物流,第三个是金融,把这些融为一体。一些跨国公司都在研究“蓝海战略”,原有的“红海”里面竞争到一定的时期,其主要业务、核心竞争力已基本稳住了,但是这里面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了,他必须要找另外的出路。
我认为实现“蓝海战略”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第一,要吃透我们行业的本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是商贸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我们从事的生产资料服务,是批发业的业态。我们这种行业业态有好多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中介,而不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比如钢材,肯定是从钢厂出来,它要进入使用钢材的另一个生产企业或工程企业等,老百姓是不需要直接消费钢材的。第二,就是资金量需求特别大。第三,这种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大,特别容易波动。2006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只下降了0.2个百分点,原因是去年油价上涨,引起运输成本上升;库存上升,引起保管费用上升。包括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小,必然会对生产资料流通带来影响。第四,受到国际价格影响比较大,它不像生活资料,领带、衬衫的价格上涨对中国影响不会大,而生产资料的国际价格变化就影响大了,比如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钢材价格肯定上涨。这些就是生产资料流通的行业特征和特点,我们必须把行业本质吃透。
第二,要发现与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浙江、天津、广东、上海、安徽等做得较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非常清楚,核心竞争力需在动态中调整,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在“红海”里形成的竞争格局,必须通过“蓝海战略”中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破。
第三,要走进供应链。这方面非常成功的是浙江,还有天津,目前上海也在做。走进供应链非常重要,就是说把我们过去传统的一些产业链加以延伸,在整个供应链里面我们可能是链主,也可能是重要成员。我们既然是生产性服务业,一定要做到产业里面去。比如钢材,你一定要做到钢厂的生产里面去,有的时候可能还要做到钢厂的上游,即铁矿石进口及废钢供应里边去,做到焦炭、煤矿里边去。这是大家所讲的“上控资源,中控物流,下控网络”。后面就是批发商,或是最终用户,如建筑商、生产企业等。这是我们走进供应链实施“蓝海战略”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样的话,就能使我们真正实现在产业链中建立一些联盟,能够实现共赢,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浙江、天津、广东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拿浙江来讲,胡江潮同志到浙江物产后,看到浙江物产有一个“天花板的瓶颈约束”,如果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