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快讯 >> 物流园区 >> 内容

城市物流园区交流研讨会暨物流专家论坛纪要
字号:T|T 2005年08月10日08:54     研究室
  • 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纪要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7月14日-16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
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纪要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7月14日-16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黎明,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王晓川、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崔忠付,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辛丕宏,山东省贸易办公室副主任郭培田,以及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300多位与物流相关的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园区和企业、规划咨询、教学科研,以及新闻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物流园区的发展与思考”。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交流、研讨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帮助政府主管部门、物流园区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建立“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协作联盟”创造条件。一、会议的主要特点与收获(一)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本次论坛聚焦于“物流园区的发展与思考”这样一个主题,共邀请了12位领导和专家做了专题演讲。这些演讲分别就与物流产业和园区发展有关的体制、政策、贷款、融资、规划、运营、地产、“后物流规划”的监管,以及中外物流园区的比较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第一天的大会全场“爆满”,第二天专家演讲依然“座无虚席”,会场秩序井然。代表们普遍反映,专家的演讲结合实际,抓住了当前物流发展的重点,对物流园区的运营与发展和物流实际工作很有启发。唯一的缺憾,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凑,专家演讲没有“尽兴”,代表听讲也不够“过瘾”。(二)形式多样,信息量大。本次论坛虽然时间不长,但通过专家演讲、交流互动、现场参观和书面材料等多种形式,使参会代表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会议提供的《代表手册》,除收录9位专家的演讲提纲外,还收入14个省市最新物流规划、政策或设想和11家物流园区及企业的经营运作经验,总字数达13万字,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会议本身。会议安排参观的潍柴动力、海王药业、潍坊中百、金宝集团等几个物流项目,既有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又有医药和快速消费品配送、还有汽车市场,经营运作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台下抢先举手,台上认真作答。由于时间关系,互动交流被迫延续到会后,许多专家被代表层层“包围”。(三)参会人数多,人员构成多元化。本次论坛到会最高峰达350人,为历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到会人数之最。参会代表中有来自天津、江西、南昌、山东、济南、湖北、武汉、广东、重庆、云南、南宁、西安、西藏等13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省会城市政府物流主管部门的代表;有大连金州区,江西抚州、鹰潭市,山东烟台市,武汉市江夏区、江汉区,陕西榆林市等7个地市和县区政府负责同志;还有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负责同志;有潍坊市政府所属15个委办局和8个县区的负责同志;5级政府部门分管物流的负责同志聚集一堂,许多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认真听讲。有来自全国各地28个物流行业协会的代表,81家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和企业的代表。有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福建经济干部学院等十几所大专院校的代表。还有《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中国交通报》《国际商报》《物流技术与应用》《物流时代》以及当地近十家媒体的代表。这样,官、产、协、研、媒、学,各方代表互相结识、交流,取长补短,发挥了很好的“平台”效应。(四)组建联盟,注重长效机制。组建“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协作联盟”是本次论坛的最新创意和一个“亮点”,得到了参会各方热烈响应。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许多代表表达了参与联盟的强烈愿望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已有33家园区递交了相关的表格,同意加入联盟。另有一些地方政府、物流研究咨询机构也表达了参加意向。该联盟将是一个开放式、松散型的行业组织,旨在促进同行间信息沟通、信用咨询、业务合作、资源共享、调查研究、经验交流、政策协调和行业自律。“联盟”的组建,将为入盟企业提供一个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和交流平台。二、论坛出现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本次论坛的演讲人及题目如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关于物流园区的八点思考》;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崔忠付:《我国现代物流管理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一局高级经济师王红旭:《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品种及审查程序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耕中:《物流园区发展分析:市场、竞争与创新》; 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区首席代表房殿军:《德国物流园区规划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普洛斯中国高级投资经理赵明琪:《普洛斯工业房地产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深圳市安必行物流顾问公司总经理刘兴富:《关于我国物流园区开发与运营的五点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研究所博士李燕:《潍坊市物流规划演示》; 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院长张铎《“后物流规划”时期的过程监理和委托管理》。专家在演讲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一)关于物流园区的定义及其内涵时至今日,没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公认的物流园区的定义。在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也没有物流园区这一概念。有专家指出:必须给物流园区一个定性、定位、定向的概念。第一,物流园区在性质上要明确两点:一,它是一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二,它是地域的空间布局与综合服务功能融合在一起的物流节点或物流平台。第二,物流园区在市场定位上要明确两点:一,它是物流企业与相关企业如运输、仓储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聚集区;二,它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实施物流现代化作业、建立一体化运输体系、实现设施共享与高度信息化的物流市场载体。第三,物流园区在服务定向上也要明确两点:一,它服务于国内物流。按产品分包括工业物流、流通业物流、农产品物流;按地域分包括城市物流,区域物流;按功能分包括专业服务物流与综合服务物流等。二,它服务于国际物流。主要是为进出口贸易服务。在本次论坛上,有专家把物流园区定义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交汇点,货运站场、仓库、加工配送中心等各种物流设施,以及众多物流服务企业的聚集地,遵守自由竞争的原则,提供各类物流实体运作服务、增值服务,以及物流信息系统、通关等公共服务的特定区域。物流园区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聚集,使其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减轻大型配送中心在市中心分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绿色物流服务。有专家认为,物流园区是营造物流业优良环境的一个区域,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物流园区是多家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和物流密集型工商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一个大型配送中心或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它的占地规模较大,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物流园区属于一种经济开发区性质,其直接市场客户或吸引入驻的对象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企业、物流服务商和物流密集型工贸企业;物流园区经营管理者通过提供物流作业设施设备及技术手段为客户服务,具有比较强的地产经营和物业管理的业务特征;物流园区经营管理者应推动各方的合作,为物流及相关企业搭建公共运作平台,通过其综合服务,依托其客户最终完成物流活动和实现物流服务,为实现在经济、生态和社会诸方面的既定目标做出贡献。(二)关于物流园区的分类有专家指出:从主要功能上讲,物流园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际型物流园区:主要指紧靠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与海关监管通道相结合的大型转运枢纽;二是全国枢纽型物流园区:是多种运输方式骨干线网交汇的中转枢纽;三是区域组织型物流园区:是跨区长途运输和城市面上配送体系的组织和转换枢纽;四是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保障商贸与城市生产的物流园区。也有专家把中国的物流园区分为三类。第一类,国际物流园区。如目前国务院批准海关实施的区港联动,设立与建设的保税物流园。这一举措为港口建成自由贸易区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意义十分重大。如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面积1.03平方公里,青岛保税物流园1平方公里,厦门航空港国际物流园3平方公里等等。第二类,城市物流园。其功能主要是为本座城市服务的,如为工业集群区设立的物流园、为商业服务设立的物流园,或区分为专业物流园、综合物流园。虽然其功能也有一定的幅射,但不是为主的。第三类,区域物流园。主要依托交通枢纽,实际面向城际间、省区间的全国性集散物流。(三)关于物流园区规划的基本思路有专家指出,物流园区要进入城市或区域性物流空间布局。第一,国家在“十一五”全国物流规划中,要规划重点区域物流,与目前的区域经济相一致,对每个重点区域物流要明确一个或两个物流中心城市,国家要重点抓好物流中心城市的物流园区。第二,物流园区应由省、市、区政府出面统筹规划,不能层层规划,“言必称园”,遍地开花。第三,物流园区要根据需要设立与建设,反对贪大求洋,反对越多越好,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不能变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乱占土地。规划物流园区必须符合的四个条件。第一,有物流的需求与有对物流企业相对集中的迫切要求;第二,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存在,可以实现多式联运;第三,在城市的近郊或远郊,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可以征用;第四,有多元化的投资方,相关部门已形成一致的意见。也有专家指出,切实可行的物流园区规划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开发的外部环境与市场分析,准确了解开发机会与威胁、物流需求量与物流服务供应能力、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等;二是战略定位,准确进行园区类型与形象定位、经营方向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三是运作管理模式,明确服务对象、物流货物、服务功能、运作管理模式;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