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丁俊发:中国物流学会的工作与中国物流学术研究
字号:T|T 2004年10月26日09:20     研究室
  • ——在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中国物流学会一届二次理事会上的讲话(二○○四年十月十五日)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同志们: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与中国物流学会一届二次理事会结合在一起召开,目的在于精简会议?
——在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中国物流学会一届二次理事会上的讲话(二○○四年十月十五日)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同志们: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与中国物流学会一届二次理事会结合在一起召开,目的在于精简会议,提高效率。下面,我代表中国物流学会理事会向大会报告“中国物流学会更名以来的工作与中国物流学术研究情况”,请予审议。一、中国物流学会更名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原国家经贸委和民政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批准原“中国物资流通学会”更名为“中国物流学会”。据此,“中国物流学会首届年会暨中国物流学会一届一次理事会”于2002年11月28—29日在广东南海召开。2003年10月17—19日,“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两年来,我国物流理论与实践务实发展,中国物流学会以及物流学术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学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一起,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理事单位和会员积极参与下,坚持服务宗旨,深化理论研究,自身凝聚力得到增强,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积极参与政府决策与企业咨询联合会和学会组织会员和专家学者,开展了不同类型的调查研究活动,参与了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性文件的起草工作。如,我们组织了12位专家,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中国物流发展规划纲要》的讨论、起草和修改工作。目前,正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2003年,全国政协组织了“现代物流”专题调研,并向国务院写了专题报告,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联合会和学会参与了调查研究。此外,我们还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委托课题《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研究》《物流成本与宏观经济研究》等。许多会员积极参与了地方与行业物流规划的制定,承接了相关企业的业务咨询。学会会员中的全国或地方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就我国物流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可以这样说,许多地方和行业的物流规划以及企业物流咨询,都包含着中国物流学会会员特别是理事们的辛勤汗水。中国物流学会已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依靠的重要参谋力量。(二)以“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物流专家论坛自2001年8月创办以来,已举办了八次,在行业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于2003年12月26—27日在北京举行。14位专家围绕 “2003年的中国物流:回顾与展望”的主题做了专题演讲。论坛期间,还举办了“200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2003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和“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十件大事评选”等三项专题活动。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社团组织、物流企业和物流研究、教学、咨询机构、以及媒体代表180余人参加了论坛。“第八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与“第二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交流研讨会”于2004年8月20—21日在杭州合并举行,是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创办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来自全国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物流园区和企业,物流教学、科研、规划、咨询、设备提供单位以及媒体的代表约300人参加了论坛。共有13位领导、专家和企业的代表围绕“物流资源整合和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分析了当前物流发展的形势,交流了各地工作经验,探讨了相关问题,提出了各自观点和政策建议。参会代表与专家进行了提问交流,并参观了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此外,联合会和学会还先后举办了“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物流合作与发展大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物流发展论坛”和第一至三届“中国企业采购国际论坛”等活动。(三)物流基础工作稳步推进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打好基础非常重要。物流的基础工作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信息基础。一是《中国物流年鉴》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4年出版,年发行量3000册,内容质量不断充实提高。二是《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3年出版,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物流行业年度分析报告。三是“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累计点击率突破500万大关,成为业内最有影响的网站之一。四是《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正在成为物流行业的主流媒体之一。五是与《经济日报》等多家报刊分别联合开办了《中国物流》专版,同几十家行业媒体有协作关系,形成了较为广泛、各具特色的物流新闻宣传和信息传递网络。第二,人才基础。我们从2001年起,启动了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在教育部支持下,目前已在大专院校开设了97个物流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75个,物流工程专业22个,在校总人数超过6000人。在劳动部支持下,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自2003年11月正式开展以来,已在全国25个省区市设置了近100个培训点和近30个考试点,已有近5000人取得了初级或中级物流师资格职业证书,近3000人获得助理物流师资格职业证书。这一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第三,统计基础。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已建立全国标准物流统计制度,由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具体执行,按照这个制度测算的统计数据已开始向社会发布。第四,标准化基础。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2003年8月成立以来,与物流信息标准化委员会一起,组织各方面专家,提出了《物流标准化体系表》,将制、修订400多项物流标准。首先进行了《物流企业分类与企业资质评价标准》的制定,2005年将颁布执行。(四)创办了“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中国物流学会更名以来,创办了“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并且提出,要把年会办成国内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年11月28-29日在广东省南海市召开。年会共收到20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的70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内容涉及物流概念的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的发展研究、对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物流发展规划研究以及现代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03年10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为了使年会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此届年会特意将“学会年会”改为“学术年会”,并围绕“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物流研究”这一主题,对中国物流理论的研究发展、物流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年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物流企业、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论文200多篇,论文涉及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物流管理、宏观物流、区域物流和与之相关的政策研究方面,论文内容展示了我国当前物流研究的水平,从中涌现出一批研究新人,对我国物流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阅,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30篇和优秀奖40篇。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322篇。从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来看,选题比较集中鲜明,内容丰富充实,针对性和操作性增强,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共有57篇获奖。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优秀奖25篇。这些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一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会后,秘书处将根据论文的质量,推荐部分论文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或在重点媒体刊登。 (五)学会自身建设有所加强,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一届一次理事会以来,学会对原有会员单位和个人着手清理登记,并发展了一批个人会员。目前,我会共有会员370个,其中个人会员292人。为了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参加了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举办的国际会议,与美国阿肯色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一起主办了国际物流研讨会,与日韩物流学会共同发起将成立东北亚物流学会。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中国物流形势推动的结果,是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的结果,更是全体会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物流学会理事会,向各位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向在座各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中国物流学术研究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年来,学会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与快速发展的物流形势还不相适应。如学会的活动范围不够宽,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会自身建设还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改进提高。二、两年来中国物流学术研究回顾学术研究是学会工作的重点,自上届会议以来,研究工作在各个层面深入展开。无论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应用效果,还是物流研究机构的发展和研究人才的成长,都有比较大的进步。(一)出现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我在第一次年会上曾经列出需要重点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这就是:有关物流基本概念的研究,关于物流规划与政策的研究;关于物流成本及统计信息体系研究;关于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的研究;关于物流市场和需求的研究;关于供应链理论的研究;关于物流信息化研究;关于物流装备和技术以及标准化研究;关于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研究;关于国外物流发展趋势的研究等。这两年,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大家对以上课题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基础理论方面,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论”,何明珂教授的“物流系统论”,王宗喜教授的“物流场论”,汪鸣研究员的“物流复合产业论”等等,都处于物流理论研究的前沿。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物流规划、物流成本、物流企业评价、物流信息化、物流标准化、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理论、应急物流等等,都有新的进展。(二)一些研究成果投入实际应用过去的一年,中国物流的基础性工作得以加强,一些制约物流发展的“瓶颈”取得突破,一些研究成果已投入实际应用。比如,全国及地方物流规划的制定和物流政策的出台,就包含了关于物流规划与政策的研究成果;国家物流统计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关于物流成本及统计信息体系的研究;关于物流装备和技术以及标准化研究,推动了标准化体系表的建立;关于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研究,对于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关于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的研究,正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应用等等。一批物流学术著作、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