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卡车司机群体身份、洞悉中国社会结构及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从事公路货运运输的司机有3000万,他们承担了中国公路运力的80%,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和支柱。
这批四海为家的人们,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融合起来,整个家庭都扎根在车辆,生产和再生产被挤压到一起。卡车司机是单独、分散化的原子化劳动,具有高流动性,劳动过程从找货、行驶路线、雇人、收入、支出等方面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体脑劳动、情感与情绪劳动的融合的一项工作。
然而他们的从业环境仍不容乐观,也是中国司机群体中风险最高的职业,他们职业病高发,身体长期处于压健康;车祸、事故频发,安全没保障;偷油、打劫、碰瓷,财产和人身安全常常受到损害。但是目前真正关注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做深入研究的还很少。
4月10日上午,由传化慈善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编著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在京发布,亿欧受邀出席该书发布会。
传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在会上表示,目前关于公路货运业的发展状况业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研究产业较多,研究卡车司机较少;在为数寥寥的关涉到卡车司机的作品中,则是媒体报导居多,而学术报告较少;由作品的媒体报导特点所决定,在上述对卡车司机的作品中,又是描述较多,概括和分析较少,特别是对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鲜有全面的说明和系统的解释。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卡车司机群体身份、洞悉中国社会结构及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该报告详细描述并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个方面揭示了“自雇体制”造成的卡车司机的基本身份特点;
第二个方面以“在路上”为题,揭示卡车司机的流动性和原子化的劳动形态;第三个方面在“四海为家”的标题下,探讨了卡车司机生产与再生产、工作与生活彼此融合的特征;
第四个方面讲述了以男性为主的卡车司机世界里滋长出的特殊的“男性气质”,作为文化符码伴随劳动过程始终;
第五个方面则揭示了卡车司机特有的、最主要的团结形式,即“虚拟团结”。
此外,报告还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卡车司机群体工作的制度背景,并且面对卡车司机群体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九大对策建议改善卡车司机的工作环境:
一是逐步有序地推进非标车型淘汰。建议对于私自非法改装的车辆,严格按照法规要求限时退出,相关损失由车主自行承担;对于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法”非标车辆以及原来“合法”、新规发布后变成“不合法”的车辆,由政府和厂家酌情予以补贴;
二是稳步推进车辆环保升级。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对进行报废的国3、国4车辆给予合理的补偿,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三是继续整治公路“三乱”,规范路检执法,清理不合理收费。具体措施包括扩大行政公开范围,公开地方财政,保证投诉渠道畅通等;
四是简化办证、审验程序,争取实现全国范围的异地办理;
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偷油、偷货、“碰瓷”现象。具体措施包括为执法部门提供相应的专项经费,市场管理部门对销售盗抢货物/油料的地下市场进行严厉打击等;
六是提升高速公路休息区、物流港的服务质量,在国道沿线增设标准服务站;
七是严防疲劳驾驶,关注卡车司机健康;
八是谨慎实施无车承运人制度。防止一家独大,避免新经济形式的介入扰乱货运市场秩序,适度保护作为弱者的卡车司机群体的利益;
九是加强对卡车司机的去除“污名”行动。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