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多久没收到送上门的快递了?
以后,送上门的快递怕是会越来越少。
双11没过两三天,重庆李晓彤的手机便提示,她有11个包裹待收。出差4天回来,她在前门保安处借了一个超市购物推车,按着手机上的短信通知:她先去3栋的菜鸟驿站、小象驿站取中通、圆通、百世,再去6栋小超市拿申通、韵达,接着去9栋丰巢快递柜中取顺丰,最后到自己楼下——后门的物业中心拿京东、邮政。
从前门到后门,李晓彤走了接近800米,取了8家快递的包裹,进了4个不同的存放点。
李晓彤取包裹的场景并不是个例,物流最后一公里已经从“(按需)送货上门”正在变为“定点寄取”。
.png)
▲以菜鸟驿站为代表的第三方正在成为包裹的缓冲地。
苦于盈利的行业优化
当初业内提“最后一公里”并不是强调距离,而是特指客户接收货物的最终环节,送货上门是这个概念的1.0理解。
它原本是城市配送环节中与客户直接沟通和接触的场景,这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的满意程度。
但对于物流公司来说,这又是一个纯亏损环节。除了赢得用户一声好,它的背后是成本高、效益低,运营底下的现状。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末端配送成本已经占到物流行业总成本的30%以上,即使这样,依然有90%以上的关于“最后一公里”的投诉。
今年双十一期间全网总包裹数飙升到13.8亿个,是2012年的17.25倍;包裹送达速度从平均耗时7天,缩短为3.5天;而快递员人数230多万,只比去年增加了30万左右。
物流年复一年,包裹呈指数的上涨,送达速度要求越来越快,而从业人员增长缓慢。
寄希望于快递员人数的增加,来解决越来越严重的派送难问题显然不实际,只能通过快递收派链条的结构性变化来解决。
在整个快递链条中,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和资本进入该领域,快递柜和收发驿站是最火的两个领域。
不同于其他行业几乎都是巨头领先,这个新兴领域最开始跑得最快的是由三泰控股做的速递易。
从2012年推出第一台智能快件箱开始,速递易用5年时间,将这个柜子遍布全国79个城市,拓展超过5.5万的网点,终端设备布设达5.6万台,数千万的人在这里取过包裹。
但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是速递易母公司年年巨亏,数据显示,三泰控股2015年亏损3792.8万元;2016年亏损12.69亿元;2017年一季度,亏损也将近3000万元。
速递易绝不是来这里挣吆喝的,尽管它的柜子上、显示屏上都挂上了广告,且已经向快递员收费,但这些并不能覆盖它的成本,它迫切地想挣取包裹人的钱。
2016年的双十一,速递易“4小时取包裹,超时收费1元”的新政刚出就撞了枪口。大量用户出离地愤怒,全国多台柜子被用户拳脚问候。
速递易搞混了一个逻辑,它是作为物流方的落地延长,而非用户。用户已经为包裹运送整体环节埋单,速递易任何直接在取快递这个环节向用户收费,都会被视为“抢劫”。
速递易耗费数十亿元资本铺起来的市场规模,为数十万个快递员至少节约了一半的送货时间,眼看着每天上千万的流量进进出出,就是不能变现。
行业的盈利模式待解。
.png)
▲速递易扩张快,但盈利模式仍然待解。
数据的金馍馍
先行者的卡壳并不影响巨头的进入。
有快递柜企业负责人此前预测,智能快递柜模式未来将占到市场总量的30%~40%,“栈点”模式将占到30%左右,剩下由快递人员直送派送的占比仅30%。
谁能提前布局,并能熬到行业盈利,谁就能“剩出”。
2015年6月,顺丰联合申通、中通等公司投资5亿元创建了深圳市丰巢科技公司,并快速在2017年拿到了25亿元A轮融资。
就在2个月前,丰巢更是以8.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中集e栈,后者已经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累计投放约1.4万组快递柜,曾是市场的第一梯队。
同样是铺柜子,在资本的助力下,丰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年时间,在全国重点74个大中型城市布局6万组柜,注册快递员40万,日均包裹处理量超过400万件,其中北上广深市场占有率超过70%。
这些华丽的数据,是丰巢的资本在燃烧。2016年营收2173.97万元,尽管比2015年有所提升,但亏损也达到2.36亿元。但即便如此,丰巢计划在2020年左右,将快递柜做到20万组。
驿站形态方面,以菜鸟驿站为代表的巨头,已经建立起超过4万个终端。这场“栈点”的市场争夺,还出现了熊猫快收、小象驿站、蓝店等创业公司,他们沿袭着领头人的路径,都在于整合传统的社区“夫妻店”。在如何变现流量上,快递派件驿站逐渐演变成收发快递+便利店+生活服务的综合体的模式。
无论是丰巢还是菜鸟驿站,这场耗资不菲的市场争夺,都有明确的目标,就是用户数据。
今年6月,菜鸟与丰巢关于“信息”接口的争夺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最终国家邮政局的强力介入,才得以暂时平息。
可以判断的是,这只是物流公司们关于用户数据争夺第一次台面上交锋。数据未来将成为各大公司摩擦的主要因素。
2017年5月,《经济学人》杂志刊发封面文章,标题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不再是石油,而是数据”。这并非故作惊人语。实际上,2016年的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把数据列为基础性战略资源,与土地、矿藏等并列。
就如阿里在《数据保护倡议》所宣称的那样:“数据大爆炸正在加速来临,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孕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一切社会和商业活动,互联网是基础设施,云计算是公共服务,数据是要素资源。这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数据将是每一个个体和机构最有价值的资产。”
数据的商业可能正在临近,节点之前,谁的矿藏最丰富,谁就能在下一个阶段获得话语权。
.png)
▲用户数据是各家期待的未来宝藏。
都怪美团
有人抱怨,行业怎么变,关我什么事,我只想我的包裹完美地送上门来。
君不见最极致的优步被滴滴击败,小资代表的大众点评被美团合并,最好骑的小蓝单车关门歇业……商业本来就不完美,用户体验都是面子工程,市场效率才是本质。
小米当年做手机,喊的是极致发烧的口号,但落实到生产、销售环节,雷军只有两个字,就是效率。商业世界里,只有相对完美,它是各方综合的最佳点,任何一个单方向的极致,都可能拖垮主体。近10年,日本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就是工业完美理念导致商业衰落的最新力证。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快递现在再也送不上门,这个锅,王兴大概能分一些。美团用每单5~8元的外卖上门费,高效地教育了上门这个市场环节。但是,一直不完美的美团,赢得了最佳的市场匹配。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