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信息化 >> 资讯 >> 运输 >> 内容

深度与广度并重,顺丰谋求“二次起航”
字号:T|T 2017年11月06日11:27     快递杂志
  • ”双11“对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002352.SZ)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到春节前都是顺丰的货运高峰期。”说起这话的时候,顺丰速运华南枢纽航情监测中心值班主任王伟(化名)语调平缓。

 “‘双11’对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002352.SZ)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到春节前都是顺丰的货运高峰期。”说起这话的时候,顺丰速运华南枢纽航情监测中心值班主任王伟(化名)语调平缓。

 
在已效力顺丰十余年的老员工王伟看来,公司成功上市并问鼎“深市头牌”后,“氛围并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像老板说的那样‘要少说话,多做事’。”
 
与“低调”的掌门人王卫如出一辙,这艘“物流航母”亦埋头加速前行。在多元化业务拓展方面,顺丰董秘甘玲表示:“希望五年之后,同城配、冷链、重货、国际这四大业务可以从目前占据营收的12%提升至50%,成为与传统快递业务同样重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这也意味着,在顺丰营收版图中,上述四大新业务有望撑起“半边天”。在资本洪流的冲击下,顺丰再度“起航”将归向何处?
 
智慧物流新征程
 
走进顺丰位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机坪一侧的分拣区,最难见到的是人。
 
在这处7.3万平方米的操作间,只见20台安检机线组成20条卸货线,稀稀拉拉的员工身影通常只会出现在安检机前或者是打板装货箱区。
 
在机坪一侧,王伟正通过面前的大屏幕对货机的组织、指挥、监督、协调实现实时监测,而机坪另一侧,操作中心的电脑控制着生产计划制定、场院系统和运营监控系统。
 
在分拣区现场看到,“天网”(货机)和“地网”(操作中心)通过“信息网”实现了无缝对接,货品从抵达到货机离港,整套流程耗时不足80分钟,前后动用人员不到5人。
 
“这只是公司智慧物流的冰山一角。”顺丰控股公共事务部刘丽告诉记者,“让人工智能代替员工去从事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工作,在减轻员工负担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分拣效率。”
 
提升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恰是智慧物流的题中之义,智慧云仓、智能机器人等正在快递物流行业加速普及。数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顺丰是国内首个启动智慧物流建设的企业,但在“通达系”纷纷抢滩布局的背景下,双方的差距正呈缩小之势。
 
“但‘通达系’实现赶超并非易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指出,“在空中运力及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派送上,‘通达系’和顺丰的差距仍然较大。”
 
这种差距又因为经营模式的差别而二度放大。据了解,不同于“通达系”的加盟模式,顺丰采用的是直营模式。直营模式在标准化经营、绝对控制力、品牌塑造、规范高效、掌握全流程数据上能保持战略上的统一。
 
“智慧物流强调上下一张网,直营模式在信息的管控性、信息的垂直流通能力及信息化投入转换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杨达卿直言,智慧物流具有将优势及劣势放大的乘数效应,“单看每个环节似乎差距不大,但从全链条纵向看就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种看法也得到了“通达系”某上市公司高管的认同。“顺丰构筑的是前端快件收揽到中转、运输、仓储再到‘最后一公里’及投递的全流程信息化‘护城河’,‘通达系’目前只做到了部分链条的突破。”这位不愿具名的高管表示。
 
与此同时,消费端对快递时效性要求的提高,也正驱使快递公司将注意力转向信息化在内的智慧物流及货运航空。仅以组建航空货运为例,除顺丰外,中国邮政近两年也加大添置自有货机的力度,圆通速递则明确提出2020年航空件将提升至自身业务总量的17%。
 
顺丰目前航空货运量已占据中国航空货运市场的25%左右。据了解,2020年前后,顺丰会将自有货机从现有的40架提高至80~100架。
 
顺丰的高时效性看似是因为全货机模式与快递“白天揽派、晚间集货、夜间运输”的集散特点契合,实则背后对应的是综合性的优势。“航线、航权、飞行员等稀缺资源的获得,货机与中转场的一体化,足够的航空货件量、空地信息系统的衔接等要素缺一不可。”甘玲表示,否则就会面临有了飞机“无法飞、不敢飞”的窘境。
 
“深广并重”战略
 
“我们的未来,是会走到很多行业里面去,做深很多行业。”顺丰董事长兼总裁王卫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首度公开表示。
 
“可以简单理解成业务边界的扩大和深度的垂直渗透。”上述顺丰内部人士补充道,“做深与做广是并行推进的,不存在先后级。就像顺丰强调的稳健与速度,二者也是并行不悖,高度统一的。”
杨达卿表示,在“深广并重”战略引领下,顺丰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事实上,早在2012~2014年,当电商件以超过50%的增幅狂飙突进,“通达系”忙于快递网点的强势扩张之时,顺丰就反其道行之,基于综合性物流的定位搭建了快递主业外的多元化矩阵。
 
据了解,历经数次内部架构调整,顺丰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内快递、同城配、冷链、重货和国际五大上市业务板块。
“希望五年之后,同城配、冷链、重货、国际这四块业务可以从目前占据营收的12%提升至50%。”甘玲向记者介绍道。
这也意味着,在顺丰营收版图中,国内快递主业将从占据营收的80%以上降至50%,四大新业务有望撑起“半边天”。
 
未来将撑起顺丰营收半壁江山的四大业务板块仍旧延续顺丰的中高端市场定位。据公司2017年半年报显示,与国内快递业务同比增幅不足20%相比,顺丰同城配、重货、冷链和国际业务分别同比增长了180倍、99.7%、85.6%和39.5%。快递业务票均收入也远高于行业平均12~15元的水平。
 
对此,杨达卿直言,顺丰的转型方向及策略可期。“作为中高端快递市场的领头羊,安全、及时等已成为顺丰的标签,这让其在同样对时效性等要求较高的冷链、同城配等关联领域的认可度更高,且议价能力更强。”
 
不过,顺丰利润率增速不及“通达系”阵营的韵达控股和申通快递,毛利率增速并不显著,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近二十年来,由于电商件增速始终快于商务件,所以顺丰利润增速慢于依托电商平台的‘通达系’乃常态。”甘玲坦言,“但顺丰认为商务件未来仍将高速增长,这也意味着顺丰的国内快递主业仍将保持稳健增长。”
 
而针对毛利率同比增幅不显著的状况,甘玲表示:“这是因为冷链、重货等新业务处于投资培育期,直接拖累了利润率和毛利率水平。伴随规模效应的显现、新业务造血能力的增强,以及通过科技手段持续提升效率,固定成本将得到进一步摊销,而毛利率也将获得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