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信息化 >> 资讯 >> 物联网 >> 内容

“双擎驱动”,上海仪电再战制造业
字号:T|T 2016年11月25日09:35     北京公共信息平台
  • 站在黄浦江边,抬头就能看到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缤纷灯光秀;走进超市卖场,输入追溯码就能查到食品的产地和流通过程……这些智慧应用,来自老牌国企上海仪电集团。

站在黄浦江边,抬头就能看到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缤纷灯光秀;走进超市卖场,输入追溯码就能查到食品的产地和流通过程……这些智慧应用,来自老牌国企上海仪电集团。

从上世纪占据全国仪电工业的“半壁江山”,到如今升级为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军企业,上海仪电集团凭借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双擎驱动”,为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引入民营团队 体制创新焕活力

上海中心的缤纷灯光秀,用的是上海仪电旗下飞乐音响的智慧照明系统。

飞乐音响近几年最大的动作,就是收购民营企业申安集团。收购完成后,申安集团原董事长庄申安出任新飞乐总经理。不但资产实现了重组,团队也实现了融合。

2015年,飞乐音响实现收入逾50亿元,同比大增138%。今年上市公司的目标是70亿元。

类似案例,在上海仪电并不鲜见。上海仪电旗下的云赛智联,近几年连续收购了包括南洋万邦在内的多家民企。“收购南洋万邦后,我们不但让创始团队继续持有40%左右的股份,还保留了他们的经营权。”云赛智联总经理翁峻青表示。

翁峻青认为,民企的人才团队和灵活体制,都可以为国企所用。国企改革除了强化激励,还必须有约束机制。“在保留团队经营权的同时,公司也和他们签订了严格的业绩协议。”

得益于体制创新,被收购4年来,南洋万邦的业绩翻了一番。

 

瞄准科技前沿 深耕“智慧城市”

在上海浦东的金领之都园区内,竖立着几十根不太一样的路灯杆:除了照明功能,有的嵌入了WIFI,有的安装了摄像头,有的接入了公共广播……一根普通的路灯杆,成为城市智能管理网络的入口。

上海仪电制造的小小路灯,折射出企业在先进制造业上的不断蜕变。

上海仪电经历过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品尝过机制失灵、产品失宠的苦涩。2010年,上海仪电提出“再战制造业”的口号,把科技创新置于最前端。

做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是上海仪电确定的发展新战略。上海仪电董事长王强介绍,他们用5年的时间,打造成功集智慧建筑、智慧交通和智慧溯源等八大领域为一体的智慧城市产业链。

上海仪电并不满足于卖一两项产品,志在产业链基础上构筑生态链,提供集成服务。上海仪电市场发展部总经理倪子泓说,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未来路灯杆还可以整合环境监测、移动基站和充电桩等功能,最终形成“1+X”的综合利用生态。

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深耕细作,让上海仪电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创新红利。近5年来,上海仪电的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逾16%和近26%。净资产收益率则保持在10%以上,是系统平均值的2倍还多。

 

做增量盘存量 实现保值增值

做增量易、改存量难,这是国企改革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家拥有辉煌历史的老国企,上海仪电也拥有不少有形和无形资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市公司壳资源和转型后的土地资源。

飞乐股份曾经是上海仪电旗下的一家上市公司。2015年初,收购了一家深圳企业的安防和消防类资产。重组后的飞乐股份更名为中安消,开启了资本市场新征程。

重组后,上海仪电变成了中安消的二股东。但上市公司的股价,从重组前的10元左右上涨至最高30元以上。在盘活存量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

土地资源更是如此。在漕河泾、金桥等上海主要的产业园区,都分布着上海仪电用旧厂房、旧物业开发的智慧产业社区。包括微软创投加速器、可可空间等新型众创空间,都选择与上海仪电合作。

“谈到国企改革,很多人最担心的是国有资产流失。”王强表示,不改革、不作为、不做强,才是真正的国资流失,“国企改革需要操盘者的进取心和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