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11”将至,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潮,线上消费无疑成为重要的消费模式。然而,如今你还敢在网上购物吗?
“双11”将至,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潮,线上消费无疑成为重要的消费模式。然而,如今你还敢在网上购物吗?日前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经检测,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天猫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闻此报道,公众难免对网购心存顾虑。
时下,电商发展之神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B2B市场交易规模7.9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2.3万亿元。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同比增长15.1%。但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电商假货现象,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顽疾与瓶颈。
其实,对商品抽检结果,顾客倒也不必谈虎色变。本次抽检更多地关注了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商品,并不代表整个网购领域的全盘现实。抽检的不合格率,也不等于总体商品的不合格率。仅凭一次抽检结果,也显然不足以对一家平台定性。
但是,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尽管不能以抽检结果以偏概全,但电商售假猖獗,已是不争的事实。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决不可掉以轻心。如何从治标走向治本终结电商售假,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监管部门讲,应以此次抽查为依据,借助垂直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市场大数据监管应用,提高监测监管的前瞻性、实效性。加大常态监管力度,让假冒伪劣商品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源头现形”,并对生产商予以重惩重罚。常态监管与严苛执法才是治假的根本。对不作为的监管部门,也应被追责。
从造假者讲,立马收手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货真价实才是立命之本。假货只能坑蒙于一时,怎可能长久?天良上也过不去吧。如果你利令智昏继续造假,真到被罚至倾家荡产甚至进监狱那一天,你不全玩完了?
从电商讲,要强化社会责任,类似阿里执行5年、花费过亿的“神秘抽检”制度,类似阿里“大数据打假”方式,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捞取出来;类似京东与工商部门等政府监管机构进行联动等等举措,理当在行业治理中推而广之,并从根本上改良平台模式。电商切不可成为假货生产者的帮凶,使电商领域“自毁长城”,与造假者一块儿玩完。
从消费者讲,要增强维权意识,人人成为打假者,让假货无处遁形。一旦购买了假货,要留好证据与售假平台依法依规交涉退货,索取赔偿。若退货索赔无果,则应积极投诉维权。
总之,网络售假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全社会的共同“敌人”。依照相关法规,多方参与,社会共治,才是终结电商领域“假货一箩筐”的正道。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