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为发展电商产业,泾源县建立了300平方米的电商运营中心,专门收集、推广全县特色农产品,目前已收集各类产品200余种,在全县84个扶贫村建设了50个电商服务站。
去年10月,于敏回到小山村后,经历了一段“舆论压力”。
再次谈及这段“苦涩的往事”,于敏舒心地笑了。
“宁夏大学毕业的重点生,放着川区好好的大学生村官不当,跑回来干啥?”“肯定是外面混得不行”……村民的议论如针刺耳,于敏并不放在心上,她安慰自己:“只要干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成绩,风言风语自然消失。”
“年轻人都外出了,村里剩下的多是妇女和老人,找个电商代购员太难了!”当年11月,泾源县一次电商培训会上,县商贸流通服务中心主任纳玉成的一句话,让于敏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想到自己有1年的电商从业经验,28岁的大学生村官于敏站起身毛遂自荐:宁夏大学本科毕业,开过1年的网店。
纳玉成喜出望外:“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愿意加入我们吗?”
“愿意!”
“电商代购员没有工资,也没有其他保障,只提供电脑、桌椅等。”纳玉成担心,这个年轻人听到“苦日子”会打退堂鼓。
“不图赚钱,只想给村民办点实事。”于敏的回答令纳玉成出乎意料。
今年1月,于敏一头扎进兴盛乡电商服务站,成为全乡学历最高的电商服务站站长。
刚开始,村民对电商认识为“零”,有人说:“这玩意恐怕是骗人的!”
为了让村民尽快了解电商,于敏挨家挨户上门“唠叨”:“买东西不用去县城了,村服务站就能买到,想往出卖东西,我帮你在网上卖……”
有人凉个脸,她就陪个笑;有人听不懂,她就反复讲;嘴皮子磨干了,喝口水润润;脚上磨起了泡,就敷点药……一个月,她走访了100多户人家。
走访中,细心的于敏还将谁家种了多少树苗子,养了多少土鸡、土蜂记录在册,并将产品拍成照片挂在网上,等待外地买家“光顾”。
李春燕家的树苗子长时间无人问津,“愁得眼眶都干咧!”4月中旬,经于敏在网上牵线,这位45岁的农民一口气卖出了1000株树苗,净赚了5000元,“眼看着树苗子都在地里咧,没想到于敏给我找来了大买家,这丫头的大学没有白念。”
除了帮村民们卖树苗子,于敏还鼓励村里的妇女利用闲暇时间编制手工制品,帮大家上网销售,且“不收一分钱”。
“短短2个月时间,卖出了500多件手工制品,挣了1万多元。”工作之余,于敏还到县城一些单位“跑业务”,卖出了1000多件手工制品,这让她高兴极了。
“巧媳妇”于洋荣编制了100件工艺品,卖了3000多元,“挣得最多!”
于敏发挥所学,利用电商平台,将农村的“土产品”卖出去,将物美价廉的产品淘回来。4个月的时间,她打理的网店卖出了30多万元的苗木、5万多元的土特产、近2万元的手工制品,让100多户农民受益;从网上买进地膜、种子、日用产品等,完成订单50多个,既节省成本,还省事省力。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村民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偏见”:“这个丫头本事大着咧!”“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
有了老百姓的肯定,于敏的心劲更大了。于敏告诉记者,在这个小县城,电商将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村里的致富路,她将扎根农村,带着乡亲们过好日子。
据了解,为发展电商产业,泾源县建立了300平方米的电商运营中心,专门收集、推广全县特色农产品,目前已收集各类产品200余种,在全县84个扶贫村建设了50个电商服务站。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