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速递企业要想在海外站住脚跟,必须在信息化程度、技术应用、自动化作业系统、集约化经营、从业人员素质及人才培训体系等方方面面做好扎实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国际速递公司。
近日,圆通速递宣布,与CJ大韩通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中国大陆至韩国全境统一收费的快件服务,可以实现72小时内的门到门服务。
圆通速递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此举就是为海淘服务,并借此拓展速递的海外市场。
而在海淘转运业务上布局的国内速递公司,不仅仅是圆通速递,顺丰速运等企业步子则迈得更快。
2013年9月,顺丰旗下“海购丰运”就上线运营,经过几个月的内部测试后,顺丰正式推出该项支持“海淘”服务的网站,并从今年4月10日起,开放用户注册。
用户在官网申请获得邀请码,将免费获取由一个海外地址以及专有储物箱号,并使用顺丰提供的海外地址,在诸如eBay、Groupon、Amazon等电商网站进行直接购物。资费标准为两磅以内(约0.9公斤)物品运费12美元,之后续重为6美元/磅,运送时间均在7~10天。目前,转运仓库的地点设立在美国纽约州和艾奥瓦州。
同样觊觎美国市场的还有申通。今年2月,申通美国官网正式上线。相比于行业先行者顺丰,申通选择海外加盟、控股的模式,通过收购美国优晟速递公司来实现经营。而且推出比顺丰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美国至国内网购转运快递费用为首磅8美元,运送时间同样为7天左右,大有赶超顺丰之势。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据记者了解,国内市场的快递业务日渐被网购卖家所“绑架”,快递面单的价格已逼近成本,毛利率不断被压缩。不仅如此,国际四大快递巨头的“围追堵截”,也让国内速递企业压力陡增。
上世纪80年代,FedEx、UPS、DHL、TNT国际四大快递公司开始陆续进入中国。
2005年年底,中国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后,由于政策限制,几大快递最初都选择了通过与中外运公司以合资的形式开展国际快递业务。随后通过投资、并购加盟等方式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物流网络建设,并积极调整公司组织结构,纷纷将亚太地区总部迁往中国。
资料显示,在中国大陆,TNT已拥有33家分支机构,3个国际快递口岸;FedEx也已经覆盖国内200多个城市,并在58个城市设有投递点;UPS每周约有200个航班将中国与全球市场连接起来,服务网络覆盖超过国内330个城市;DHL更是领先其他对手,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并计划到2015年在中国新增5个分支机构和20个销售办事处。
截至2013年年底,四大快递占据了进出中国国际快递市场75%的份额,日均业务量高达3000万件。
国际四大快递公司在中国的快速布局,严重挤压中国快递企业的利润,再加上国内人力成立陡增等其他因素的叠加,国内速递公司生存压力倍增。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众多快递企业的新出路。跨境电子商务催生的“海淘”市场为物流业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国内快递企业开始竞相布局这一新兴的“蓝海”,并借此完成各自国际化战略的延伸。
快递企业加速海外扩张
2012年开始,外贸出口类跨境电商就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海外代购交易规模更是连年翻番。在此背景下,国际速递市场容量也以几何级的数量剧增。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海外代购交易规模达483亿元。2013年,跨境网购持续升温,交易规模突破700亿元,国内消费者支付宝“海淘”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17%,远高于国内网购64.7%的增长速度。有预测分析,跨境电商的规模每年还将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据记者了解,普通的国内快件,一单的价格通常也就是十几元,而国际快件则是上百元,价格和利润都相差十倍。海外代购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快件成为国内很多快递企业瞄准的下一个盈利方向。
快递咨询网专家徐勇表示,现阶段很多网购进口商品还来自于走私、代购等非正规渠道,走正常渠道的有限。因此,相比于国内的快递市场,由跨境电商所催生的快递业务还是比较小的。目前跨境电商的市场仍在初步的培育阶段,动力主要基于进口。未来这块新兴市场的规模到底会有多大,将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关税税率、清关效率、国内企业品质等等。
对于目前国内快递企业开展的“海淘”转运业务,徐勇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个人还是比较看好顺丰、圆通等通过电商切入国际市场。转运对于包装、报关、清关的要求比较高,但国际快递利润率也会高出很多,(国内快递)开展的基本上是点对点的业务,成本上容易控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淘”虽然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规模效应有限的市场,国内快递企业在相关的流程、配套、作业效率方面还没有跟上。但借海淘市场,把握机遇,向国际化战略延伸铺路,才是企业的真意。
此前,申通、圆通等快递企业的大佬在不同场合均公开表示,2013~2014年将是国内快递企业迎来海外加速扩张的重要年景。
进军海外市场并非坦途
但是,国内速递公司进军海外速递市场的道路并不是坦途。
在国际快递市场上,FedEx、UPS、DHL、TNT四家快递巨头长期垄断,占据全球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高达80%。FedEx、UPS和美国邮政更是占据美国国内快递业务近90%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国内的快递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虽已酝酿多年,但却迟到了许多。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出国门显然并非易事。DHL收购美国本土航空公司,企图进入美国市场,最终却铩羽而归便是例证。
对于新兴的“海淘”转运市场来说,与国际快递巨头相比,国内快递企业在转运设置、运营方面缺乏规模优势,同时也面临品牌认同、控制成本等多重风险。这也是短期之内,快递企业切入“海淘”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众所周知,国内快递企业的迅速壮大凭借的是低价竞争,而低价竞争的前提则是国内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设备、技术成本。因此,即使服务质量不高,但是以低价仍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但是,这种方式到国外是完全行不通的。无论是人力,还是技术设备,国外快递市场都很成熟,不能再仅仅依靠人与电动车来开展业务,汽车等相关设备要普及,这些无疑都会增加经营成本。
成本优势无法发挥,而且国内的快递企业在国际市场又没有树立品牌,粗放的经营模式根本无法在国外生存。
从国际快递巨头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经验来看,国际快递企业不仅重视在中国的快递网络建设,通过通讯技术将其纳入全球网络管理范围之内,并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将物流资源集聚,将自身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网点、服务和品牌三方面。
徐勇认为,国内速递企业要想在海外站住脚跟,必须在信息化程度、技术应用、自动化作业系统、集约化经营、从业人员素质及人才培训体系等方方面面做好扎实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国际速递公司。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