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深圳海关按照“减负、增效、提速、促稳”总体思路,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服务企业举措,全力支持深圳稳出口、稳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46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预计2650亿美元,有望实现全国大中城市出口“20连冠”。
今年以来,深圳海关按照“减负、增效、提速、促稳”总体思路,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服务企业举措,全力支持深圳稳出口、稳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46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预计2650亿美元,有望实现全国大中城市出口“20连冠”。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一行到深圳海关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深圳海关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希望海关再接再厉、创新举措、优化服务、便捷通关,切实做好服务深圳、稳定增长各项工作。
为深圳物流发展再提速
高度发达的物流业是深圳外贸发展的有力保障,这其中离不开深圳海关的高效优质服务,目前,深圳关区进口平均通关时间25分钟;出口平均通关时间4分钟;进口平均现场作业时间8分钟;出口平均现场作业时间3分钟,在全国各大口岸中居于领先地位。
为主动适应港口业务量快速增长的需求,深圳海关推进多项业务整合创新,配合网络化港区建设试点,推进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实现仓储货物“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和7天24小时运作的目标,促进了港区生产能力不断攀升。
深圳海关还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内设立高端产品研发中心、检测维修服务中心,并开展仓储、配送、分拨等物流服务,以此延长企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深化与香港内陆经济联动效应
作为祖国大陆连接香港地区以至整个东南亚的重要陆运、海运枢纽,深圳的经济发展对珠三角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有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深圳能够与香港、内陆省市强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近年来,深港海关合作不断深化,合作范围不断拓展。深圳海关与香港海关建立完善了双向联络机制,自2004年以来,两地海关陆续启用统一的载货清单,创新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模式、“查验结果参考互认”、X光机查验结果互认等合作模式,大大提升了深港口岸的通关能力,有效促进了深港经贸交流,为陆路口岸跨境物流通关再次提速。
同时,深圳海关还大力推行区域通关改革,以深圳口岸为中心,大力发展“跨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应用卫星定位管理设备等监控手段实施途中监控,实现了对车辆及其所载货物在公路口岸的自动快速核放,在通关效率大大提升的同时,还建立了以皇岗、深圳湾为口岸海关的10余条“跨境快速通关”覆盖整个珠三角地区。
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货物在内陆省份与深圳口岸之间的运输成本和抵达深圳后的仓储成本,深圳海关采取区域通关组合模式,将粤港跨境快速通关与“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结合起来,减少了跨关区货物的通关环节,也减轻了口岸的通关压力。
提升特区企业成本优势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外需、内需双双放缓,企业面临着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涨等经营压力,过去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针对上述情况,今年以来,深圳海关相继出台了广东省内跨关区外发加工免收保证金、企业分类通关、无纸化通关等新政策,为特区企业减负增效。
今年5月11日起,深圳海关正式扩大了加工贸易货物内销集中申报模式的适用范围,同时开展广东省内跨关区外发加工免收保证金试点工作,这两项便利措施惠及深圳海关辖区内近万家企业。
今年7月以来,深圳海关陆续在辖区内文锦渡、沙头角、福田保税区等3个陆运口岸以及在蛇口、大鹏海运口岸实现进出口分类通关改革全覆盖;9月5日,空运口岸分类通关作业改革全面推开;10月17日将推行加工贸易分类通关改革,从而实现深圳海关各口岸、各业务环节的分类通关全覆盖。
与此同时,深圳海关还在辖区大力推行无纸化通关试点,进一步为企业节省通关成本;通过免收外发加工保证金、分类通关等通关便利措施,深圳海关不仅仅为辖区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同时保障了辖区企业生产效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