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信息化 >> 资讯 >> 仓储 >> 内容

物流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标志
字号:T|T 2012年07月09日09:47     万方数据
  • 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 EDI、INTER、GPSD等)、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围绕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分发、服务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连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从而达到全面满足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信息化的物流采取信息化管理并采用自动化设备对商流和物流过程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指导物流活动。信息流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起到了事前预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的作用。

一、物流信息化概述

(一)物流信息化的内涵

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 EDI、INTER、GPSD等)、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围绕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分发、服务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连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从而达到全面满足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信息化的物流采取信息化管理并采用自动化设备对商流和物流过程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指导物流活动。信息流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起到了事前预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的作用。

(二)物流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物流信息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自从EDI的引入,物流信息就开始跨出企业的边界,信息网络化从此萌芽。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提出、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信息网络化提供了商业需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出现则为物流信息网络化提供了必要手段。物流信息网络化研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方面,供应链管理使得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迅速地集中到物流信息资源在供应链范围内的整合上。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通过自由流动的标准化信息可以增强供应链物流运作的效率和顾客响应能力。例如,通过定义一个能够成功实施整个物流过程的野整合企业冶,Gustin等人的研究显示这种整合企业相对于非整合企业具有更高多种物流信息的计算机 实现能力和 更高水平的 物流信息可 用性。Daugherty等人则通过对仓储行业的调查发现物流信息的可用性和供应链共同响应能力的正相关性。Whitell认为 Iniemet通过信息共享和及时的跨系统通讯构成了供应链管理中最弱的连接,但是其重要性确是不容忽视的。Mohtal,Smith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 htemet拓宽了企业的空间,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寻找到更多的潜在贸易伙伴,也能够更容易、更实时地增加或减少贸易伙伴的数量。Tucker则认为EDI仍然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 Extranet的默认标准。

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也较多地涉及了物流信息的整合。E.Chang,W.Gardner等对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物流矛盾提出了一个基于虚拟物流网络和E-Hub的结构体系。Auramo,Aminott,Punakivi认为E-commerce的进行有利于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而且他们指出确立 E-commerce对于物流运作和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程度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Taylor,Gorbach,Hoque以及May等都对企业电子商务过程中物流活动的分析提出一些规则、步骤、概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出一个实用的解决办法。N.Marcoux等提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过程,以及通过各种反馈信息实现的自我诊断。

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物流企业跨出企业边界,探索实现整合供应链之外物流资源的信息通道,物流信息网络化的实现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

(三)物流信息化的体系结构

对于物流信息化体系所包括的内容,建立一个物流信息化的基本体系框架。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体系架构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 企业——产业互动模式院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先行业。

2. 挑战——要应对模式院这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要要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

3. 雁行模式——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 MRPⅡ,然后逐步将 MRPⅡ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4. 区域集群模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5. 政府主导模式——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账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

表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模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