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而随着全球再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再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势在必行。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某些要素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并不存在,比如:拆解、装配、回收、检测、分类等环节,以及产品再制造性的设计研发等。
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而随着全球再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再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势在必行。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某些要素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并不存在,比如:拆解、装配、回收、检测、分类等环节,以及产品再制造性的设计研发等。再制造企业具有一些特定的难点问题,比如: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不确定、回收与需求难以平衡、拆卸和装配环节需要高度协调、加工路线和时间不确定等。因此,构建基于再制造的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平台就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再制造企业主要关注逆向物流,对信息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再制造供应链上节点成员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供各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当分散的成员各自运作时,整个信息链是阻断的,再制造物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处于信息阻断和不对称状态,信息零散、孤立、无序,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全局性的决策支持。匮乏的信息不但使得政府难以指导与监管分散的再制造逆向物流,而且导致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产品在储运、生产、质量控制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增加,毛坯和产成品需求呈现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沿供应链逐级传递并放大,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进程、交付时间、客户满意度,以及各级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时间,使整个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的绩效变差。
在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跟踪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信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再制造产品供应链各成员节点间进行快速沟通和协调提供了保障,有效而快速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有利于改进产品设计、制定合理预算、有效预测和明确产品回流原因,以及快速决策,进而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维系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升再制造逆向物流敏捷性、优化流程和降低不确定性,并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水平。为改善组织管理,更好地实现再制造物流及其相关活动与现有的正向供应链整合,本文分析了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以求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应对政府机构、竞争者、消费者、节点成员等的环境变化和压力。
1 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架构设计
信息架构是指由信息化系统各组成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架构框架是信息架构的共性、抽象表示,包含3个部分,即信息技术功能架构、信息系统架构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信息架构设计是信息系统规划阶段的关键,现以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来设计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架构。
基于对发展战略的分析,确定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的关键成功因素可概括为降低成本、可持续发展和拓展市场。根据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建立基础信息架构。
由图1可知,利用CSF规划的面向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产品协同研发系统、供需预测系统、回收方或毛坯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网络化制造系统、电子商务购销和租赁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状态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制造宣传网站、实时信息共享控制系统等。
再制造产品供应链在生产加工、销售、回收、运输和库存计划,以及供应商河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与传统制造业的处理方式,基于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再制造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架构中的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下面对其分别进行概要分析。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