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物流、物联网领域,中国人一直是游戏参与者,从未做过规则制定者。这样的历史如今被终结——由包起帆领衔制定的《ISO18186:货物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日前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世界终于开始倾听“中国声音”。
到当年9月投票结果揭晓时,一半以上的国家同意中国提案,但只有2个国家愿意共同参与,第一次提案失败了。
包起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外国专家当时倨傲的神情。“会议快结束了,才让我们上台介绍提案,结果很多专家根本就没有认真听。他们心里肯定把我们当作‘菜鸟’,认为我们来旁听他们的发言就足够了。”包起帆的团队没有死心,他们决定要用事实说服老外。
2008年12月,包起帆将委员会的全部专家请到上海,一连几天带着他们到外高桥码头考察,亲身感受电子标签的实际运用情况。这一招果真有效。望着一只只上了“保险”的集装箱,很多外国专家开始认真考虑中国的提案。
2009年2月,经过补充和修订,中国又提交了新的提案。这一次,国际标准化组织重新开启了“投票窗口”,要求全体成员对中国的新提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投票。当年5月10日,投票结果公布,包括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丹麦等在内的14个国家同意该提案,其中法国、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还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参与标准的制定。5月27日—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7次工作组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获得通过,会议同时任命包起帆负责该标准的起草工作。
一扇大门终于向中国的创新者打开。“我从事了30年的发明工作,有一条经验感触很深,那就是越难的工作,收获的果实才越甜美。创新本来就是对过去的否定和突破,遇到困难和挫折很正常,失败是创新者最好的磨刀石。”包起帆说。
“创新要讲策略方法”
自主创新要想获得成功,一味地蛮干也不行,还要有策略、讲方法。
“记得第一次向委员会提交我们的草案,被外国专家批得体无完肤,几乎每句话老外都有意见,都要求修改。”全程参与电子标签研发的江霞回忆草案起草阶段时说。
事实上,这只是力量博弈的一个缩影。
有些老外想用“拖”字诀,延缓中国人拿出国际标准的步伐。怎么办?以严谨对严谨,以认真对认真,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包起帆想出的办法。自第一次会议后,包起帆每次开会都严格按照会议议程,要求所有专家在会上当场确定国际标准的修改意见,否则会议拖得再长也不结束。一开始,老外还很有兴趣与中方纠缠,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一直说到口干舌燥,却发现中方代表依然很有耐心地进行探讨,而且一副不达成一致决不罢休的架势。久而久之,有些外国专家坚持不住了,更多的专家则被中方的诚意所打动,草案起草工作终于步入了快车道。
“制定标准既是交锋,也是交融的过程,而后者才是我们的目的。”包起帆说,为了争取大部分外国专家的支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标准的标识、英语表述等,都采纳了外国专家的意见,而对于核心内容,尤其是涉及中国利益的部分则寸步不让。最终,整部国际标准完整保留了中国人发明的关键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传统的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十分漫长,一个国际标准从新提案提出到标准发布,一般需要3年至6年。这一次,中国电子标签仅用了3个月就成为国际规范,一年后就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看到这一结果,美国Transcore公司副总裁夏耐柯先生惊叹道:这样的速度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程序中几乎不可能,中国专家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到当年9月投票结果揭晓时,一半以上的国家同意中国提案,但只有2个国家愿意共同参与,第一次提案失败了。
包起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外国专家当时倨傲的神情。“会议快结束了,才让我们上台介绍提案,结果很多专家根本就没有认真听。他们心里肯定把我们当作‘菜鸟’,认为我们来旁听他们的发言就足够了。”包起帆的团队没有死心,他们决定要用事实说服老外。
2008年12月,包起帆将委员会的全部专家请到上海,一连几天带着他们到外高桥码头考察,亲身感受电子标签的实际运用情况。这一招果真有效。望着一只只上了“保险”的集装箱,很多外国专家开始认真考虑中国的提案。
2009年2月,经过补充和修订,中国又提交了新的提案。这一次,国际标准化组织重新开启了“投票窗口”,要求全体成员对中国的新提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投票。当年5月10日,投票结果公布,包括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丹麦等在内的14个国家同意该提案,其中法国、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还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参与标准的制定。5月27日—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7次工作组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获得通过,会议同时任命包起帆负责该标准的起草工作。
一扇大门终于向中国的创新者打开。“我从事了30年的发明工作,有一条经验感触很深,那就是越难的工作,收获的果实才越甜美。创新本来就是对过去的否定和突破,遇到困难和挫折很正常,失败是创新者最好的磨刀石。”包起帆说。
“创新要讲策略方法”
自主创新要想获得成功,一味地蛮干也不行,还要有策略、讲方法。
“记得第一次向委员会提交我们的草案,被外国专家批得体无完肤,几乎每句话老外都有意见,都要求修改。”全程参与电子标签研发的江霞回忆草案起草阶段时说。
事实上,这只是力量博弈的一个缩影。
有些老外想用“拖”字诀,延缓中国人拿出国际标准的步伐。怎么办?以严谨对严谨,以认真对认真,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包起帆想出的办法。自第一次会议后,包起帆每次开会都严格按照会议议程,要求所有专家在会上当场确定国际标准的修改意见,否则会议拖得再长也不结束。一开始,老外还很有兴趣与中方纠缠,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一直说到口干舌燥,却发现中方代表依然很有耐心地进行探讨,而且一副不达成一致决不罢休的架势。久而久之,有些外国专家坚持不住了,更多的专家则被中方的诚意所打动,草案起草工作终于步入了快车道。
“制定标准既是交锋,也是交融的过程,而后者才是我们的目的。”包起帆说,为了争取大部分外国专家的支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标准的标识、英语表述等,都采纳了外国专家的意见,而对于核心内容,尤其是涉及中国利益的部分则寸步不让。最终,整部国际标准完整保留了中国人发明的关键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传统的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十分漫长,一个国际标准从新提案提出到标准发布,一般需要3年至6年。这一次,中国电子标签仅用了3个月就成为国际规范,一年后就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看到这一结果,美国Transcore公司副总裁夏耐柯先生惊叹道:这样的速度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程序中几乎不可能,中国专家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