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速。这是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上海站)活动、上海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
上海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速。这是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上海站)活动、上海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
据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战略部署。自2008年上海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海基本建立了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线,政府政策推动和专项支持为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
上海制订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两化融合”“1010工程”,聚焦航空、钢铁、石化、汽车、船舶、重大装备等10个重点产业门类,推进工业软件、节能控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等10大重点工程。三年来,累计支持了200多个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支持资金近5亿元,带动企业投资超过120亿。
“点上抓企业标杆、线上抓产业联动”,有力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中国商飞投资1亿元实施了全球协同研制平台建设,促进了由单机设计向网络化协同设计的转变,带动了协作单位和供应商等业务系统对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备配套保障能力的航空研制生产体系。在上海电气下属的电站集团、三菱电梯等企业围绕核电、风电装备、电梯等关键产品,着力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部署,打通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通道,加快了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上汽集团围绕自主荣威品牌建设,开发建成国内首个集成且支持柔性生产的汽车制造执行系统,平均减少45%的制造周期,带动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宝钢集团、华谊集团在节能减排,光明集团在食品追溯系统,纺织集团在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江南、外高桥在数字化造船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两化融合探索应用。
面向中小企业,重点培育了一批企业信息化共性服务的平台。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双推工程”,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让利的方式推动了7000余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以信息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航运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建适宜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临港高端装备产业区、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杨浦创智天地等一个个新兴产业群正在快速聚集。
“块上抓产业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不断完善两化融合的综合支撑体系。聚焦市区联动机制,在浦东、松江、宝山、杨浦、闸北等5个区县推进“两化融合”实践区建设,并根据区县产业特点明确重点实践任务,浦东新区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聚焦产学研联动。依托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和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成立了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分别就研发、制造、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等方面信息化应用,从理论、模型、方法论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聚焦复合人才培养。作为工信部认定的国家“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上海着力构建“4+5”的联合培训机制,借助上海市经济党校,上海信息化培训协会等组建4个“两化融合”联合培训机构;依托上汽、电气、华谊、宝信等大企业,认定了5个实训点,三年来,完成了近万名应用技术人员和3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目前,“两化融合”已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信息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现有效对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2.3,具备向深度融合继续推进的基础。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