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海关所属常州海关落实上级部署,立足关情,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注重加强非执法领域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管理风险和廉政风险。
南京海关所属常州海关落实上级部署,立足关情,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注重加强非执法领域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管理风险和廉政风险。、
一、强化事业单位及经济实体监管。为加强对机关服务中心和报关协会监督,成立由分管副关长牵头的事业单位及经济实体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了监委会职责和监督方式。一是与机关服务中心签订资产占用协议、费用结算协议,理清财务结算和产权关系;二是选派“财务专家”(高级会计师)参加监委会,确保监督质量;三是按照《公司法》规定精神,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监委会会议,全面审议机关服务中心财务收支状况及经营管理和资产保值升值情况;四是强化机关服务中心的日常监督,财务科指定专人100%审核机关服务中心、报关协会财务核算单证;五是加强专门监督,将机关服务中心列为内控监督重点部门,每半年由“一把手”和特派员带队抽查机关服务中心有关重大经营活动的单证,加强对财务管理和重大活动的监督。
二、排查非执法领域内控节点。2009年初确定探索防范“两大风险”内控机制研究课题,明确不管是执法领域还是非执法领域,都要确定重点岗位或业务,均要排查业务执法和管理活动中的风险表现形式。今年三次组织修订《风险防控手册》,把进一步排查非执法领域内控节点作为重点之一。第6稿《风险防控手册》全面覆盖了总署已列名的“海关非执法领域业务执行控制节点”,并结合基层海关实际进行了扩充。
三、明确岗位职责和作业流程。明确了非执法领域重点岗位业务,初步查找了重点岗位风险表现形式;基本实现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通过防控流程图优化了重点岗位的作业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按照总署规定的执行控制要求,对会计核算、税费管理、内部稽核、采购管理、罚没财物管理、基建管理、资产管理、票据和单证管理等岗位和相关高风险环节完善了七项控制措施;严格落实专业技术岗位持证上岗要求等。
四、探索“制度+科技”实现方式。今年以来,共修订完善非执法领域管理制度40余件,主要有:《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保密工作管理办法》、《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规定(试行)》、《安全认证系统IC卡、读卡器管理办法》、《安全认证系统IC卡、读卡器管理流程》、《业务单证档案管理办法》、《工作交接管理办法》、《接待审批操作规程》等,从源头上堵塞制度性漏洞。结合《风险防控手册》第6稿修订,同步拟定了《常州海关内控执行管理系统开发方案》,以此将海关“体制内,系统外”业务执行控制、非执法领域的内控制度规范和控制节点,最大限度地嵌入到内控执行管理系统,力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执行控制。
五、理顺明确业务结合部事权划分。对原事权划分不合理、权责不清的,重新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并在《风险防控手册》中予以体现。强化联系配合机制,对已有的联系配合机制进行补充完善,对没有制定配合机制的,相关部门和科室建立新的联系配合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或科室。
六、加大专门监督力度。一是坚持“财务六查”制度。即:“事前审查”,对每份原始凭据从合法性、规范性严格审核;“事后复查”,对每份原始凭据从摘要、科目和金额准确性严格复核;“异常稽查”,对未达账项逐笔剖析;“专项反查”,对财务重点、外部关注的高风险业务定期专项反查;“归档前抽查”,对已整理装订的会计凭证进行随机抽查;“重点回头查”,对督查重点和审计重点定期交叉核查。二是建立海关预算执行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涉及预算编报、资金使用、购置大项物品等重大事项通过关长碰头会、关务会研究决策;涉及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关产处置等重大事项向预算管理委员会通报;涉及关员切身利益事项向全关发布。三是财务联审互查上下联动。每季度关本部与两个办事处之间开展财务联审互查,重点针对资金安全、政府采购、票据管理、内控机制健全等情况。另外,以专项活动方式,加强对非执法领域基础工作的监督。今年3-4月份,专门开展档案规范管理大检查,召开现场会,对全关各部门和科室规范管理和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点评。
七、研究制定非执法领域的绩效评估和考核问责机制。办公室、人政科、财务科、技术科、机服中心和监审室一并纳入科室负责人和关员内控工作绩效考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五大系统”应用指标、内控基础工作指标、《风险防控手册》应用指标、自查自纠指标和个性化指标等五大类。今年6月起,内控工作指标已经落实到每位关员,每月考核。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常州海关内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人人参与内控工作,自控氛围初步形成;二是严格执行内控要求,防范风险能力增强;三是自觉落实防控举措,执法效能有所提高。2010年,在南京海关执法评估综合评价中,该关位列第二;2011年前两个季度,该关仍位列第二,排名较2008年前大幅提升.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