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宅”这个词很流行。“宅”意味着不用出门,一应生产生活必需,都可以在家里获得——不需要逛街就可以买东西,不需要见面就能随时随地沟通,不需要出门就能工作。这一切,都源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
最近两年,“宅”这个词很流行。“宅”意味着不用出门,一应生产生活必需,都可以在家里获得——不需要逛街就可以买东西,不需要见面就能随时随地沟通,不需要出门就能工作。这一切,都源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
事实上,如果观察近20年的城市细节就会发现,从生活习惯,到生产方式,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
而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就会发现信息化也如浪潮般汹涌而来,带给古老的农村裂变的力量。
当物联网走进大棚
物联网,这个不久前还是上海世博会上的新兴事物,如今已走进了甘肃偏僻的乡村,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9月16日,民勤县薛百乡张麻村。新天地育苗公司,一棚棚西红柿苗和辣椒苗长势正好。“第一批20万株西红柿苗卖了14万元,第二批40万株也马上长好了。”总经理李世龙说。
李世龙高兴地说:“这是个高科技的大棚,和一般的大棚不一样,发个短信就能种地。”
说着,李世龙现场给我们演示起来。“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李世龙收到这条短信后,回复短信“打开风口。”大棚风口自动打开,不一会儿,棚内的温度就自动降了下来。
李世龙指着装在大棚顶部的“移动大棚管家”解释说,这台传感器可以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各项环境指标进行感知与传输。只要超出了预定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就会自动给棚主的手机上发短信提醒。哪怕我在外地,只要一个短信就可以控制大棚。“这种大棚的好处还有很多。”李世龙介绍,“大棚管家”还可以实现农作物病害的远程诊断。只要用大棚内装的摄像头,给害病的农作物拍照,然后把照片传到全国的惠农信息平台上,就会有国内农业专家进行会诊,给出医治办法。“如果再装个自动卷帘系统就更好了,短信一发,大棚上的草帘就自动卷上了。”李世龙说,“现在大棚卷帘还在靠手动,不够方便。”
甘肃移动民勤公司的李玉珍接着说,现在我省的有些大棚,已经可以实现由微机操控棚内的水帘、风机、遮阳板等设备和设施,对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进行自动感知、自动调节,对施肥、灌溉进行自动控制。“目前,全县这样的物联网科技大棚有250亩。”民勤县农技中心主任许德宗说。
在民勤县农技中心,许德宗现场打开中国农业信息网设施农业物联网系统,李世龙大棚的实时动态在网上看得清清楚楚。“只要大棚里有了问题,即使农民还没有发现,我们也会适时提醒。”许德宗说。
而谈起科技大棚,许德宗说:“这大棚不仅增产节水,让农民致富更快。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的应用,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迈入信息化的门槛。”
给农民架起信息的桥梁
从“蒜你狠”“豆你玩”,到最近的洋葱卖难,充分暴露了信息不对称给农民造成的伤害。农民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或压价竞争。
在陇原大地,记者看到,农信通、农政通、惠农通、农富通,这些为农民打造的“三农”服务信息平台,正努力地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让农民感受信息化的实惠。
9月17日,武威凉州区怀安村。在农民沈财文家的猪场前,养猪大户盛天明和沈财文正拿着手机讨论生猪价格,“昨天1公斤卖18块8毛,今天变成19块了。”他们俩依据的就是农富通发来的信息。
凉州区新农办主任赵斌介绍说,其实“农富通”发的不仅仅是生猪价格。政府专门聘请了农技、畜牧、林技、蔬菜运销、农资经销、农富产品营销等行业的专家,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农民的需求,编写信息,每天都通过农富通“三农”服务平台,向农民提供灾害预警、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沈财文说,这些信息太有用了,我们农民了解了市场价,谁也糊弄不了咱。不光这样,农富通信息发的天气预报,种植、养殖技术也很有用。去年民勤的沙尘暴那么大,幸亏短信里提前预报了,不然家里的损失可就大了。
对于“三农”信息平台,皋兰县西岔镇陈家井村的安泰斌感触也很深,“过去看云识天气,现在是晴是雨一条短信就知道了”。
安泰斌家有10多亩地,种了些娃娃菜,还有几亩果树。“该防冻,防暴雨,还是该抗旱,农信通短信都有提示。”安泰斌说,“这个时节农作物易发什么病,该打什么药,短信里也都写得明明白白,比农技专家到地头还管用。”
不仅如此,信息化还让农村的公务效率高了起来。记者在凉州区苏武乡政府看到,惠农信息,会议通知,防灾减灾信息都通过农政通短信平台发到了村干部手中。办公室主任张有海说,以前通知个事要挨家挨户跑个遍,现在一个短信群发就解决了,办事的节奏快多了。
农民也要享受现代生活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5年投资25.3亿元建设的“村通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04年以来,我省有5256个行政村、170个非建制村、2234个自然村开通电话,建成乡级信息站923个、村级信息点7677个。2010年,不仅实现了乡乡能上网,40%的行政村也通了宽带。很多偏僻的农村,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历史。
甘肃的农民,正全方位感受着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以前要走几里路,倒几趟车才能打个电话。现在谁家里没个电话,没个一两部手机的,有啥事电话里一说就行。”皋兰县石洞镇村民魏秀如说。电话接通了,沟通没有距离了,山里人和现代生活的距离也近了。“小学还有了校讯通。娃娃去上学了没有,作业是啥,手机短信上都能知道,方便得很。”皋兰县西岔镇中川村的魏宏成说。
在凉州区怀安村5组的邰发光家,记者看到他正在网上看电影《让子弹飞》。“宽带刚装上一个星期,还不太懂,正学着用呢。”邰发光现在还只会上网看电影。但是邰发光的一双儿女却高兴极了。上大学的女儿和上高中的儿子,早就盼着家里拉上宽带上网了。
和邰发光相比,皋兰县西岔镇的张同生可就熟练多了。54岁的张同生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平常烟草订货都是网上完成的。张同生说,“儿子、孙子都在新疆,姑娘在南昌上班,离得远,平常见不着,想他们了就上网视频聊天。清楚得很,就跟见着真人了一样。”
张同生还爱在网上看NBA,“原来爱打个麻将,现在不太打了,体育比赛更有意思”。
西岔镇中川村的年轻人张元照,“网瘾”也很大。在村里的信息推广站,有几部免费上网的电脑,张元照常常去。有时候在网上浏览新闻,有时候也看看水蛭养殖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他说,“现在多学一点,将来可能就会有用。”
说话的时候,张元照的眼睛里闪动着希望的火苗。不错,信息化不仅为农民打开了另一扇门,更给农村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