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剑桥和牛津,就想到英国。 听到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底斯堡大学……,就会联想起德国的科学、艺术和哲学。
想到剑桥和牛津,就想到英国。
听到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底斯堡大学……,就会联想起德国的科学、艺术和哲学。
同样,有了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才有了近现代的中国教育。
信息化关乎大学战略
一所一流大学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代表。
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一流的大学是一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是全球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时代的良知和智慧的光芒,照亮前程与未来。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可见,自古以来的教育就是以“以人为本”为其价值取向。近现代以来,蔡元培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使中国的大学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现代大学制度的主导理念,即对人的充分尊重,尤其是对人之独立精神和思想之自由的充分尊重。
时光荏苒,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大学的精神价值被赋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就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特别是和当今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的精神焕发出了更加普世的进步之光。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和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大学发展和变革的一个重要引擎。
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历史虽然短暂却波澜壮阔。高校从无到有。
构建了基础设施,开发了业务系统,整合了应用资源,提供了综合服务。师生从原先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离不开”,从“要我用”到“我要用”,信息化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原有服务,促使服务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服务越做越精、越做越细。越来越多学校在信息化上投入越来越多。
随着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渗透,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大学校长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契机。
基础建设进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接轨,把中国带入了现代化,创造了一个奇迹。
互联网,则让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打开了几十年的封闭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94年,国家紧急启动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CERNET 诞生,100所重点高校师生率先用上了互联网,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序幕,中国高校率先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新技术与新服务,大大缩短了中国教育、科研与世界的距离。
此后,国家又先后启动了CERNET的提速工程——“十五”“211”工程和“十一五”“211”工程对CERNET主干网进行升级改造,使得CERNET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采用先进DWDM/SDH技术和高速光纤传输网络,CERNET建成覆盖全国20000多公里的传输网,随后的211工程建设,更使CERNET高速传输网的容量到达800G,CERNET主干网的传输速率达到2.5~10Gbps,连接全国36个城市的41个CERNET主干网节点。
CERNET三次建设和升级,引导和推动高校信息化工作驶入快车道。
此后,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基本上保持了与世界的同步。中国从1996年起就开始跟踪和探索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并在随后短短几年间,逐渐拉近了与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距离。
面对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挑战和下一代互联网的重大需求,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组织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把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百所高校合力建成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6IX时指出,教育科研人员应把自主创新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从而为下一阶段互联网发展指明方向。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