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在今天,大家都不陌生,“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技术层面讲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而RFID技术是物联网重要的感知触点之一。
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已被我国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也就是说,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物联网在今天,大家都不陌生,“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技术层面讲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而RFID技术是物联网重要的感知触点之一。
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市场培育和技术储备,RFID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物流,零售,制造,服装,医疗,交通,食品,以及畜牧业动物追溯,包括我们熟知的石油石化,能源电力,航空军工等等,到处可见RFID带给我们的高新技术和应用价值。
也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RFID技术已经走出了仓库,除了仓储状况的实时监控外,更在资产管理和生产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说,资产管理是RFID技术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企业资产管理-----
我们都知道,企业资产管理的管理对象包括那些对企业运营以及最终业务绩效有影响的所有资产和相关业务流程。企业资产管理以资产模型、设备台帐为基础,强化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以工单的创建、审批、执行、关闭为主线,合理、优化地安排相关的人、财、物资源,将传统的被动检修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修,与实时的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预防性维护。通过跟踪记录企业全过程的维护历史活动,将维修人员的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的智力资本。集成的工业流程与业务流程配置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的授权管理和应用的客户化改造工作。
那么基于RFID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体现企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它通过RFID跟踪管理企业资产来确保各种关键有形资产物尽其用,安全运行,并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规范的以及优化的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帮助企业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提高获利能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
在北方某港口的实际应用中,过去的资产管理只能借助分类、描述不详的台账,时效性通过往往半年甚至一年一次的盘点来维持,期间设备停用/变更、管理人员流动、同类区分,甚至资产丢失等都困扰着管理部门。
现在,资产从采购入库开始即进入精确管控。抗压抗腐且外形小巧的RFID标签可固定在任何大小、外形、材质资产的任意位置上,提供唯一的稳定的设备标识。通过这个伴随终身的标识,可以追溯到资产此前的各个环节,并在此后的任何流转中忠实记录。资产的变更、折旧、状态变化,在发生之时即通过RFID读写器实时更新到资产管理系统中;重要资产甚至可以提供固定RFID设备实时的防盗监控,在设备意外移动时即报请相关部门;盘点变得轻松愉快每周都可执行,带着规划分批任务单的RFID手持设备,随手一扫,几米范围内所有资产信息已经得到,通过确认比对顺利完成一次任务。有了时效和可操作性如此高的终端硬件支持,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充分想象更加实时细致的规划、管理、追踪。
引来这些在资产管理中革命性变化的,是该港口此前就已经在业务流程的各个方面推行并切实带来可观效益的其他RFID高效管理经验。码头货运集装箱管理,进出港货物贮存、流转、检验速度大大提升;仓储库位/托盘管理,逐渐实现仓储操作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物流车辆进出管理,不光是记录车辆工作信息,还有自动称重、识别车辆、识别箱损等,大大加快通关速度。这一环扣一环的也正是正统意义上物联网的高效细致实时,分步分批的实现。无论是业务环节还是企业自身建设,物联网借助更先进的硬件手段越来越现其端倪,颠覆着传统的实物操作效率,更伴随着事无巨细的信息流管控。正如,客户自己的话:物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实际应用,我们将继续完善RFID业务应用,做到真正的物联网高效企业管理。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