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举措,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信息社会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质检信息化认为狭义的“两化融合”主要是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而广义的“两化融合”还应包括信息化与政治、经济、民生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举措,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信息社会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质检信息化认为狭义的“两化融合”主要是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而广义的“两化融合”还应包括信息化与政治、经济、民生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质检事业与信息化建设走向了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质检系统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大通关”和“金质工程”一期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带动下,完善了网络等基础设施环境,建成了一批核心应用系统,并逐步向数据大集中的方向发展。质检信息化肩负着搭建沟通桥梁、传递协作信息、共享数据资源的重要使命,承载着整个质检系统各项业务开展的平台基础,支撑着整个质检系统信息传递的有序运转,服务着整个质检系统各地域、各专业、各层次的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赛迪世纪信息认为质检信息化已经成为维持整个质检系统有机整体运行的经脉和血液,引领着质检业务步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一、检验检疫业务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并且作为质检总局的垂直管理机构,其业务模式和管理流程也相对统一。因此信息化与检验检疫业务融合方面进展较快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以电子申报、电子监管、电子放行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电子检验检疫,有力的支持了“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业务目标,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了外经贸发展。
检验检疫“大通关”建设以新的机制促进通关效率,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监管模式。在信息化方面,检验检疫建设了电子业务平台,优化CIQ2000系统,开发应用了电子申报快速查验系统,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建立了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站,与海关共同完成了电子通关系统,形成检、关协同的电子网络。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推进了口岸跨关区通关的有益尝试,实施直通的第一年,集装箱过货量就比上年翻了一番。集中审单快速核放系统的应用,将原来受理报检到签证放行的11个环节减少到6个环节,将原来至少1-2个工作日缩短到10分钟。
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关系到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关系到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境有害生物检测远程鉴定系统、DNA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软件、植物病毒筛查芯片等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对植物保护、兽医学、食品安全、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依托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撑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口注册登记制度,截至目前共注册出口农产品企业20329家,提升了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行产品风险分级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提高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卫生检疫电子监管上线运行,共查验出入境人员3.5亿次,监测体检118万余人次,注册口岸食品生产企业6千余家。在总局指挥中心和35各直属局、分支局监控中心之间实现了联网互动的三级管理体系,共安装监控点7189个,接入总局指挥中心的3537个,有效实现了视频监控任务。在全国各旅检口岸安装了700多套视频体温监测系统,协助检疫人员进行有效的体温监测排查。卫生检疫工作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口岸甲型流感防控、抗震救灾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打赢了北京奥运口岸卫生安全大硬战、上海世博口岸卫生安全持久战,显著提升了应急处理能力,有效保障各类重大活动。
二、质量技术监督业务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于检验检疫系统发展较晚,但是在“金质工程”一期工程的推动下,较好的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在计量监督、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和执法监督等业务领域充分的体现了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