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民企,“逐利”才是其血管中翻腾的惟一冲动,为何连续九年大力投入自身信息化? 在是否大力投入信息化这个问题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决定往往相去很远。尽管信息技术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变,但
一家民企,“逐利”才是其血管中翻腾的惟一冲动,为何连续九年大力投入自身信息化?
在是否大力投入信息化这个问题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决定往往相去很远。尽管信息技术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变,但是大部分民企因为资金实力弱、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不强、经营目标压力大等种种原因无力支持信息化。
作为一家尚未上市的民营企业,赛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赛轮”)在国家提出物联网战略之前的2002年,便谋定在轮胎生产制造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
2002年11月18日,青岛赛轮成立。成立伊始,该公司就带着深深的信息化烙印。其出发点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国橡胶轮胎行业的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进入青岛赛轮的展示厅,即可看到各种各样的轮胎,比如大型工程车轮胎、旧轮胎回收后重铸的“绿色轮胎”,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镶嵌了RFID芯片的“智能轮胎”。这些都出自该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
青岛赛轮信息化领域负责人、副总经理朱小兵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公司在同行业中率先采用管控一体化网络系统,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轮胎生产制造、技术品质控制、能源动力、企业运营管理、产品仓储物流、轮胎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信息化控制与管理。
通过应用成熟的信息化技术,青岛赛轮实现了对每一条轮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全程信息追溯。通过实行轮胎“身份证”制度,可进行高效准确的信息化追溯,确保了轮胎产品质量及优质的售后服务。这与2009年我国兴起的物联网概念不谋而合。
而这一切的背后,青岛赛轮的两化融合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稳定的质量
在市面上,企业每出售一个世界一流轮胎,要比出售一个普通国产轮胎多赚100美元左右。而这种价值差异正源于产品的稳定性不同,也就是安全性不同上。“如果用合格率来衡量生产轮胎的质量,国际一流企业可以把所有出厂产品的合格率控制在97%左右,非常均一。但是,国内企业很难控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有可能第一批100%合格,第二批就是90%合格了。”朱小兵说:“难以驾驭产品质量,导致了我们和国际一流企业的很大差距。”
轮胎属于一种安全产品,它的生产工序繁琐且环环相扣从原料、配料、密炼、压延、裁断、成型、硫化到检测,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轮胎的质量。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