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间,全省海运船舶运力达到1447万净载重吨,规模居于全国首位。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介绍,浙江外贸货物90%以上通过港口运输,同时国家又在浙江沿海设立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众多中央企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海运船舶运力达到1447万净载重吨,规模居于全国首位。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介绍,浙江外贸货物90%以上通过港口运输,同时国家又在浙江沿海设立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众多中央企业纷纷抢滩布局,很多长江沿线地区进出的大宗散货也通过浙江港口转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2010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年均增长13%。
面对转机,浙江各大港口正在从原有简单的货物装卸、堆存服务,转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吸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港口转型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越来越活跃的浙江港口物流枢纽,串起了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成的产业链,也带动了运输、加工、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发展和临港城市的繁荣。“十二五”期间,浙江交通将开展港口平台打造行动、内河航运复兴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港航服务业,积极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东北亚综合性国际枢纽港,仅新建的万吨以上泊位就达80个。
大路网助推大物流
对外开放和外向拓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公路交通是区域交通合作的主要途径。大路网建设因此“着眼于融入长三角,辐射周边省、提高区域和城乡交通协调性,增强浙江区域经济实力”。
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全省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达等级公路,覆盖全省、贯通省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运行高效的综合路网初步建成,为大物流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目前浙江物流园区建设已形成部、省、市、县“四级共建”格局,交通物流基地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省已经建成150亩以上物流园区21个,A级物流企业16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传化物流”首创的“公路港”物流模式,被誉为中国物流行业最具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已被成功“复制”到成都、苏州等地。
据省交通运输厅测算,到2012年末,全省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将超过13%,物流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600亿元,物流业将占服务业的25%,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将降到12%,可累计减少物流成本支出约1200亿元,相当于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10%。
“十二五”期间,浙江交通将积极开展路网完善提升行动,交通物流培育行动,力争建成1000公里省际接口路、国高扩容路和重要疏港路为重点的高速公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仅物流园区的总投资将达到73亿元,重点推进12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中7个衔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园区建设,推动综合运输的发展。到2015年建成属于国家运输枢纽和地区性运输枢纽的交通物流基地24个。
省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吴晓东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他说,大桥开通后,加速了海洋旅游休闲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百姓就业和增收影响甚大,开通当年全区百姓增收就在1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区里打算积极推进大陆与六横岛、桃花岛、登步岛等舟山群岛南线岛屿的陆路交通连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争取早日推进,和现在的跨海大桥一起,构成舟山的双臂拥抱大陆,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助力。
信息化引领新发展
在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交易大厅里,巨大的电子屏上不停地滚动着货运来往信息。正是凭借这块电子屏幕,4000多辆货车与480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的逾5000条运输需求信息实现了快速对接,有效减少了货车的空驶率,每年降低物流成本约30亿元,并能减少碳排放14万吨。
事实上,为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交通物流电子枢纽,浙江交通运管部门以物流信息化为抓手,着力建设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平台累计完成补助资金投入4000万元。平台用户数超过6万,数据交换总量超过1600万条,日交换量10万条,已建成(整合)车货交易、货物跟踪等物流公共应用中心8个,普运、物流基地等物流通用软件5个,在建仓储、货代等接口改造软件等7个。
此外,浙江电子口岸、宁波电子口岸均已和浙江物流电子枢纽进行对接,加速实现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信息的互联。
经过3年的推进,浙江大物流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物流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浙江制造的产品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浙江交通将加快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借力信息化,引领交通取得跨越式新发展。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