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全面提高融合的层次和水平,使信息化条件下产品协同开发、互动创新和全生命周期可控的研发服务体系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化转型的驱动力,使业务系统综合集成条件下企业横向整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全面提高融合的层次和水平,使信息化条件下产品协同开发、互动创新和全生命周期可控的研发服务体系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化转型的驱动力,使业务系统综合集成条件下企业横向整合、纵向贯通的智能管控体系成为实现生产实时柔性控制、促进企业管理深度精细化的必要手段,使新型业态创新发展条件下供应链高度协同、产业集群深度整合的价值链集成创新体系成为提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内容。信息化深入融合到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人们的信息化素质全面提升,组织结构和机制体制不断创新。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概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以创新为核心,工业能力提升为主导,是信息化、工业化二者共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双方的要素、手段和形态从相互结合、渗透到彼此相融,难分彼此,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相互作用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深化发展的过程和高级阶段,融合的领域从某些点和局部发展到全面覆盖,从关键环节发展到全流程集成,从企业个体发展到产业链和区域集群整合,融合的层次也从资源利用和业务创新发展到组织结构优化和战略变革引领。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切入点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从产品品种质量创新和沿生命周期服务延伸、企业管控一体、产业链集成、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国民信息化素质提升等6个方面切入。
产品品种质量创新就是提高信息技术对工业技术、工业产品研制的支撑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提升产品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率,深入改造升级传统产品,加速产品高端化,大幅提升附加值,创建民族品牌。产品沿生命周期服务延伸,就是提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维护乃至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和反馈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研发效率,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的管控能力,实现服务延伸,促使产品的价值由加工环节向研发、维护保养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
企业管控一体就是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综合集成,加强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无缝衔接,逐步实现基于全企业业务系统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业务应用集中提供和实时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用户的应用定制和集成互操作,从而促进企业高效运转、战略决策及时科学,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
产业链集成就是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水平,深度开发利用智力资产,大力扩充市场容量,实现供应链高度协同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和行业深入关联发展,提高企业对价值链的驾驭能力,着力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
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就是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软件的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物流信息化发展,继续完善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咨询、设计、监理、培训等信息服务的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软件外包,积极培育工业软件和工业设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就是要加强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大力发展3G产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统筹发展物联网产业,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新的产业形态,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智能处理、协同工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环境。
国民信息化素质提高就是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咨询评估,不断普及和深化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路径探讨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仍要围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型业态培育和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三大主线,加强区域、产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多层次试点引导,通过典型引路,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在协调发展基础上加速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着力于自主创新、资源配置和转型发展,构建信息化支撑下的创新体系,加速推动以资源整合和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模式,探索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创新路径,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型业务,变革管理和服务,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形成新的工业能力。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以企业为主体,激发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在需求和内生动力,深化中小企业关键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促进大中型企业加速完成从单项业务应用覆盖向业务综合集成过渡,引导和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在业务综合集成基础上向深度应用方向迈进,实现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装备,尤其是离散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深入解决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管控、企业管控一体化以及产业链集成底层数据采集和互操作的基础性问题。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瓶颈,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产业化,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强对面向产业集群、行业领域、专业市场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服务平台改良技术,完善管理、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电信运营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搭建面向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咨询评估工作,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训,统一和深化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认识,提高推进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方向性。
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分层次、有重点、成体系。
产品层面深度融合重点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提升产品信息化和智能化率,深入改造升级传统产品;加速产品高端化,大幅提升附加值。
企业层面深度融合重点是提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维护乃至回收处理全生命周期信息的跟踪和反馈能力,以及沿生命周期的服务延伸和管控能力;加速企业智能管控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基于全企业业务系统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业务应用集中提供和实时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的用户应用定制和集成互操作;提高企业对价值链的驾驭能力,强化产品开发战略的创新内涵,着力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
产业层面深度融合重点是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应链高度协同协作,提升产业链集成水平,深度开发利用智力资产,大力扩充市场容量,推动产业集群和行业深入关联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区域层面深度融合重点是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完善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加速区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特色产业优势,促进现代物流业和工业园区高效优质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教育和培训,提升国民信息化素质,深化两化融合认识水平。
第二,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按照企业大中小规模分类推进。
大型企业深度融合重点是加强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能力,突破传统车间、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界限,以创新为核心,敏捷的市场能力为牵引,市场容量的扩充为目标,带动跨企业协同,引领形成全球产业链集成体系。
骨干企业深度融合重点是深化业务支撑能力平台建设,创新业务形态,加速提升企业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
中小企业深度融合重点是支撑形成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参与价值链竞争,提升为全球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撑与服务的能力。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