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 记者近日从市信息产业局获悉,省信息产业厅最近下发了《关于同意签订省市合作加快江门信息产业发展框架协议书的函》,同意与我市联动,共
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
记者近日从市信息产业局获悉,省信息产业厅最近下发了《关于同意签订省市合作加快江门信息产业发展框架协议书的函》,同意与我市联动,共同大力推动江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等各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争当广东重点发展区排头兵精神,以及王南健市长提出的打造1000亿信息产业集群、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400亿到1000亿的发展目标,市信息产业局积极探索省市联动模式,多次主动与省信息产业厅沟通,最终获得该厅的大力支持。省市双方共同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发展、招商平台、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增进沟通与合作,省信息产业厅加强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力度。
据介绍,根据框架协议书内容要求,省市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江门建成我省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现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共同建立加快江门信息产业发展省市联席会议制度。省信息产业厅还希望,今后我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切实落实省市合作工作,大胆开拓创新,积极创造有益经验,为全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市信息产业实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据介绍,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我市6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305.69亿元。今年以来,该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完成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164.39亿元,比增19.09%。目前,全市有电子信息类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多家,主要优势领域为家用电器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电子元件、半导体光电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和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等。同时,现代信息服务业也初具规模,成为我市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5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还促成聚集园区初具规模,形成了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会经济开发区、江海区电子材料技术创新试点专业区、恩平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鹤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此外,我市初步形成了产业研发支撑体系,建成了广东省新型二次电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金羚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广东省针式打印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了江门市嵌入式技术及应用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二次电池、针式打印机、LED、税控软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省市联动”重在五方面合作
据介绍,省信息产业厅结合全省信息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对我市信息产业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在绿色光源产业、平板显示产业、计算机外围设备、现代信息服务业、数字家庭产业等方面分阶段进行全面的合作,并首先启动省市共建江门市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项目。
据了解,此次“省市联动”重在从五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支持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省里将加强对江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加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并将指导江门有关企业和单位申报国家、省的专项项目、产业基地、产业园等;大力扶持我市开展行业标准制定、产业链延伸、名牌战略实施等工作;指导支持我市承接信息产业转移工作;推进信息化在江门绿色生产和节能降耗中的应用;指导支持信息产业培育体系建设、公共研发及服务平台建设和我市招商平台建设;支持省市共建信息产业园区,首先就是江门市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项目。
第二,积极支持我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省信息产业厅将充分利用省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各项政策,鼓励、支持我市做大做强现代信息服务业,指导我市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文化动漫和信息化传播业,发展软件产业,推动物流信息化,实施数字家庭计划,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并在穗港澳合作、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江门作为大珠三角的后援基地作用,创造条件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加快发展。
第三,扶持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推进“数字江门”建设,省信息产业厅将在应用系统、硬件设备投入、市县镇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建设、政府电子政务应用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将我市建设成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
第四,共同促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省信息产业厅将指导我市开拓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应用之路,指导建设江门物流信息化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第五,支持我市信息化人才培养。省信息产业厅将通过鼓励产学研结合,引导有关高校及企业、社会各界与江门深度合作;同时,大力培养高、中、低等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强大人才队伍。
信息化成果惠及于民
据介绍,我市将以本次框架协议签订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提出的把江门建设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要求,和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工作部署,做大做强江门信息产业,使信息化成果惠及于民。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是研究制定好1000亿元产业发展规划,以省市联动机制为契机,以推动市、区(县)、镇联动为抓手,通过打造绿色光源产业基地、新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4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二是建设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区,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到2010年,全市所有大中型企业要100%建立网站,80%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大中型企业达85%;三是加强与阿里巴巴、用友集团、清华物流学院等国内外著名IT企业合作,推动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和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
按照《江门市加快发展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意见》的要求,通过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园、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主的数字内容创意产业,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2010年,全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当年要实现增加值8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以上,年均增长速度达18%以上,努力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此外,要培育30家重点企业,成为珠三角以至全省和国内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或品牌。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根据此次框架协议,我市将进一步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重点抓好政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标准、建设市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开通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规范管理;加快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启动“数字城管”项目,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江门市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建设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三期工程,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
要使信息化成果惠及于民,实施“信息公平双普工程”和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信息化:通过实施“信息公平双普工程”,广泛推广信息技术,逐步解决弱势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基础教育信息网和网上互动教学等应用系统,实现良师优教;推进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疾控体系、农村卫生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动数字电视总体转换工程,开发数字电视新业务;建设江门市公交“一卡通”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此外,我市还要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山海合作”。要大力推进“信息兴农”工程,抓好广东省“信息兴农工程”(二期)台山、恩平两个试点市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村务通”、“农信通”系统和“信息直通车”服务站的建设和应用,建立“信息出村”的收集和发布机制;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全面覆盖。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