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RFID-沃尔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新武器
字号:T|T 2007年08月28日01:20     《物流技术》杂志
  • 2003年6月19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上,沃尔玛宣布将采用一项名为RFID的技术,以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成为第一个公布正式采用该技术时间表的企业。按计划,该公

    2003年6月19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上,沃尔玛宣布将采用一项名为RFID的技术,以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成为第一个公布正式采用该技术时间表的企业。按计划,该公司最大的100个供应商应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供应的货物包装箱托盘 上粘贴RFID标签,并逐渐扩大到单件商品。如果供应商们在2008年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为沃尔玛供货的资格。 

    麦德龙在德国莱茵堡Rerhberg 开设的“未来商店”于2003年4月底正式开张营业,该店的基石就是RFID技术。现在,沃尔玛又迅速跟进,并且宣布了更加激进和大胆的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RFID技术突然走到了聚光灯下。那么,什么是RFID技术,沃尔玛又怎样用它来谋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呢?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RFID:淘汰条形码 

    在采用新技术的历史关头,大多数人总是不太热心,经常表现出令人疑惑的惰性。条形码UPC 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这项技术30多年前即告成熟,但真正愿意采用的企业却为数不多。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84年--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强制要求其供应商采用该技术,在商品上印刷条形码的企业就从1984年不足15 000家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75 000余家。条形码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销售渠道的效率,也为零售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条形码虽然在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自身有着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扫描仪必须“看到”条形码才能读取,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亲手扫描每件商品--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另外,如果条形码撕裂、污损或丢失,扫描仪将无法扫描进而识别商品。又如,条形码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记录生产厂商和商品类别。 

    被认为将取代条形码的RFID是一种名叫“无线 射频识别”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得名于其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简单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 、解读器Reader 和天线Antenna  三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其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每个RFID标签包含有一个类似于UPC的“产品电子编码”EPC ,EPC的数据容量较大,可以将商品标识成A公司于B时间、C地点生产的D类商品的第E件,突破了UPC通常只能将产品标识为A公司的B类商品。此外,由于RFID的封闭包装方式,使之可以用于潮湿、多尘等污染比较严重的环境中。 

    RFID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 ,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 ;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由于采用无线数据通讯和“防冲突”算法,RFID系统可以在一定距离之外对商品进行扫描,在不打开商品包装的情况下即准确识别箱内商品的规格与数量。因此,粘贴有RFID标签的商品只需在解读器电磁波覆盖范围内停留一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识别过程,而无需将整箱的商品拆开,再逐件扫描条形码,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和准确率。 

    然而,RFID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军首度将其用于识别盟军的飞机。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西德政府即用其标识核废料,以更加准确地跟踪它们的处理过程。而在新加坡和香港,基于该技术的电子公路收费系统也早已投入使用,该系统可对不同时段行驶在不同路段的车辆实行差别计费。此外,它还在宠物身份识别、野生动物与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有读者会问,既然这项技术在条形码普及之前已经诞生,而且相比条形码又有那么多的优点,为什么得到了普及的偏偏是条形码,而RFID的发展却一直裹足不前呢?又为什么在沉寂了若干年后,突然又站在了聚光灯之下呢? 

    RFID:成长的烦恼与希望 

    一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与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应用环境有关,但最终取决于它能够带给采纳者的利益,即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对于企业而言,采用某项技术最主要的目的不外乎两个:获得丰厚的短期利润、巩固或者谋求长期竞争优势。RFID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一直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而它在近年来重整旗鼓,则得益于应用环境的成熟与若干新技术的诞生。 

    长期以来,价格是制约RFID发展的首要因素。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后,RFID标签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的价格分别在30美分和1美元以上。这对于那些单价比较昂贵,如汽车和高档服装等商品来说,倒也不足为患;但如果将其用于那些单价相对较低的快速消费品FMCG ,消费者恐怕就只能“买椟还珠”了。另外,RFID解读器的价格也不菲。 

    例如,艾伦公司Alien Technology Corp. 2003年9月中旬新上市的产品一次性购买25台以上的批发价为700美元,为市面上同类产品的最低价格。而一个企业动辄就需要安装数十台、甚至上千台类似的机器,如果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费用,其费用之高令人咋舌据估计,麦德龙“未来商店”的成本比同类门店的建造费用高出100万美元。所幸的是,新的制造技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极大地降低RFID标签的价格。已经为吉列Gillette 提供5亿枚标签的艾伦公司称,其发明的“流体自装配”Fluidic Self-Assembly  新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如果订货量达到100亿枚以上的话,价格可以低至5美分。以色列的SmartCode公司则宣称,他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20万枚/小时,如果订货量达到10亿枚以上,则价格可以控制在5-10美分之间。技术专家认为无源标签的单价下降到10美分后,可以大规模地应用于整箱整件的商品;下降到3美分以下,就有可能普及到单件包装消费品。 

    其次,不成熟的应用技术环境是制约RFID普及的又一重要原因。RFI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RFID硬件制造、无线数据通讯与网络、数据加密、自动数据收集与数据挖掘等技术,还必须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 、仓库管理系统WMS 、商品管理系统MMS 和客户关系管理CRM 等结合起来,否则就很难充分实现这项技术带来的利益--这对系统集成是个极大的挑战。到今天,无线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已日益成熟,而且在SAP和IBM等IT技术巨擘的直接推动下,其支持技术已经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水平,并已在麦德龙于德国莱茵贝格开设的“未来商店”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另外,敏锐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微软最近亦宣布,将全面开发与RFID技术兼容的应用软件。 

    再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制约了RFID突破企业界线的拘囿。长期以来,各个企业采用的大多都是专有技术,所使用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以及数据内容等都不尽相同。解读器和标签不能通用,企业与企业之间就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从而把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了某个企业的内部。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Center 的努力,有望顺利地解决各国技术标准互不兼容这一难题。该中心成立于1999年,成员还包括来自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的4所大学的科学家,并有100余家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如宝洁、可口可乐、柯达、IBM咨询 、三井物产、Intel和英国电信等企业为其赞助研究经费。该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技术联盟,以创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为自己的使命。为此,该中心将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个统一的、类似于Internet的开放技术标准,在现有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另外,在日本经产省的牵头下,数十家日本企业联合成立了与Auto-ID中心类似的“泛在ID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并将提出自己的技术标准。 

    另外,针对顾客隐私保护、标签数据加密等曾经阻碍RFID应用的问题,亦陆续有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灭活”自毁 指令等。因此,RFID的应用环境已经日瑧成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社会心理上,都具备了大规模实际应用的现实基础。 

    RFID:打造“透明”的供应链 

    要考察沃尔玛采用RFID技术的意图,首先还得从它的竞争优势或者核心能力谈起。 

    沃尔玛自1962年创立开始,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飞速发展着。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在全球开设了4 300多家门店,并在2001年以2 198亿美元的销售额荣登《财富》500强之首后,2002年再次以2 465亿美元雄居榜首。在过去的五年中,其销售额年平均飙升15.7%。据《财富》预测:沃尔玛还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于2007年达到4 340亿美元的销售额。 

    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它将尖端科技和优质服务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具体地说,高效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体系就是它的核心竞争能力。沃尔玛前任CEO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