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企业信息化涉及到的各个信息系统,在钢铁行业内部,ERP系统的实施已经成为目前信息化系统实施的一个热点。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于企业信息化涉及到的各个信息系统,在钢铁行业内部,ERP系统的实施已经成为目前信息化系统实施的一个热点。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建设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引起了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钢铁企业ERP系统实施模式
ERP系统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生产目标,优化资源分配包括人、财、物的分配及经营过程的管理、分析与辅助决策。包括财务管理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计划管理子系统、项目投资管理子系统、供应管理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备品备件管理子系统、劳资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综合查询子系统等。通过实施ERP系统,钢铁企业可以实现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ERP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计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逐层细化,但始终保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一个计划”是ERP的原则精神,它把通常的三级计划管理统一起来,编制计划集中在厂级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只是执行计划、调度相反馈信息。
对于钢铁企业实施ERP系统,现有企业的实施经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同时,不盲目追求投资大、规模大的信息化技术,而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大力培训信息化技术人才,开发适用的信息化技术。”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先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再分阶段实施。
在具体实施ERP系统时,现有的实施项目都以以下5点作为整个项目系统实施的标准:
1.管理的系统性
ERP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把企业所有与经营生产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成一个整体,每个部门都从系统总体出发做好本岗位工作,每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他职能的关系。只有在“一个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框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将被团队精神所取代。
2.数据共享性
ERP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实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
3.动态应变性
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
4.模拟预见性
ERP是经营生产管理规律的反映,按照规律建立的信息逻辑必然具有模拟功能。它可以解决“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问题,可以预见相当长远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已经发生了再花几倍的精力去处理。
5.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ERP包罗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字,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会数据一致。财会部门及时得到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流和经营生产情况,随时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参与决策,指导和控制经营及生产活动。同时也要求全体员工牢牢树立成本意识,把消除浪费和降低成本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ERP把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二、钢铁企业ERP实施计划
一般来讲,钢铁行业实施ERP系统分为两个阶段:ERP主体建设和ERP优化建设阶段。
1.ERP主体建设阶段
ERP主体建设主要完成信息化的总体结构和信息集成设计,进行网络与数据库设计,对ERP系统涉及到的销售、财务、物流、生产、质量等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物料采购管理系统包括Internet网上比价采购、日常采购、原料库存、存货核算等模块;财务管理系统包括日常账务处理、成本、材料、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销售管理系统包括Internet网上销售、日常销售、产成品库、销售核算等模块),并完成销售、财务、物流、领导决策支持等系统运行。
采用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大型数据库技术并与Web开发技术的结合,实现销售、财务、物资供应、领导综合查询系统的功能集成和信息集成。通过信息集成达到供、销、财的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协调地流动和控制,从而对市场和用户作出快速响应,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优化。
2.ERP优化阶段
ERP优化阶段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状况提供基于知识的生产执行系统的优化模型。通过开发包括生产计划管理和分厂、车间生产调度等主要功能的生产调度系统,基于ERP开发物料管理系统,生产技术、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的计划、调度、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水平。
在本阶段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信息化工程的统一规划,提供合理的优化模型。随着ERP主体建设的完成,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向以效益核算为目标的集约管理模式转变,对主要生产分厂的生产计划、分厂车间调度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对生产业务流程、技术管理体系及生产数据采集、工艺参数的调整、生产过程与监视、关键设备的监控及生产协调等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基于以生产质量、优化生产排产为核心、实时动态调度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模式;改善对物料、设备、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合理地安排生产,充分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