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RFID技术在检验检疫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字号:T|T 2006年02月28日08:56     
  • 我国检验检疫部门在贯彻“大通关”战略上,一直不遗余力。在“三电工程”推广、应用取得全面成功的基础上,近年先后推出了“口岸快速核放系统”、“出口产品电子监管系统”。目前,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已经初步?
我国检验检疫部门在贯彻“大通关”战略上,一直不遗余力。在“三电工程”推广、应用取得全面成功的基础上,近年先后推出了“口岸快速核放系统”、“出口产品电子监管系统”。目前,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从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到报检、转单以及口岸放行的一条龙信息化作业,对各行业信息化应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由于我国检验检疫机构具有较完善的信息化环境,相关业务流程也比较标准和规范,所以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有比较好的基础。关于检验检疫领域RFID的应用,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建立出口农产品监管和追溯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等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既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也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一方面存在猪链球菌、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暴发和跨地区传播问题;另一方面在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中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屡屡受阻,使国内相关产业蒙受巨大损失。 同时,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设置进口技术壁垒、提高检测标准等手段,从入境检疫到对药残的检验标准乃至产品的全程追溯性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法规,力图有效地对整个食品供应链进行跟踪与追溯,即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 由于全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所以世界一些国家也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药物残留、疫病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检验检疫部门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食品安全的形势,采取了许多措施,从疫病控制、药残控制到种植、养殖环节的日常监管都加大了工作力度。 从技术手段来看,采用RFID建立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已经成为趋势。以RFID为标识手段,将EANUCC编码体系(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应用于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零售的过程控制和信息传递,再结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应用,就可以有效地对农产品出口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 由于我国出口农产品地域范围广、品种多,所以可以先期从供应链比较短的供港澳活畜监管开始,对活牛、活猪、活羊使用“电子耳标”为监管手段,以HACCP和EANUCC体系为监管方法,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建立“供港澳活畜检疫监管平台”,实现供港澳活畜从繁育、饲养、防疫、用药、饲料、注册等养殖环节到疫情预警、报检、产地隔离检疫、出证、监装、口岸中转检疫等检验检疫环节以及通关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和快速响应,实现“监管信息化、通关自动化、查询便捷化、源头追溯化”,与国际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全面接轨,确保消费者食品卫生安全。 在出口活畜应用RFID成功的基础上,再将平台应用扩展到所有农产品出口监管领域,率先在农产品出口领域全面实现与国际同步的监管和追溯体系,实现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指示,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种植养殖业和加工业企业。 物流监管 在检验检疫单证流和数据流比较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关注检验检疫的物流监管,实现货物及随附单据实体流和单证、数据的同步,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海关物流监控一样,检验检疫的物流监管同样侧重于运输工具和集装箱。随着GPS电子关锁和一次性RFID电子签封的问世,检验检疫物流监管的可行性有了技术和成本的保障。根据初步调研,检验检疫工作在下列环节已经具备RFID应用潜力: 高风险、高敏感商品的海外装运前检验。对于废料、冻品等商品,检验检疫机构会对相关企业进行备案管理,并委托海外商检机构进行装运前检验,出具装运前检验证书,对货物监装、施封,抵达入境口岸还会进行进一步查验。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换货、换柜、换封等环节,因此口岸查验效率较低,通关时间长。采用RFID电子签封可以有效减少运输过程的换货以及提高口岸查验效率。 进口货物异地检验。随着新修订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在入境口岸对货物实现快速放行,将商品检验甚至动植物检疫等业务放到口岸以外的场所进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口岸通关放行后有时会出现逃漏检等违法行为。 虽然法律上对这些违规行为的处罚已有明确规定,但从现有技术手段却难以杜绝逃漏检现象。通过分析发现,只要解决了口岸通关放行后的货物运输监管问题,就可以有效地遏制逃漏检行为。同时,90%的进口货物都是以集装箱为运载工具,因此对运输的监控以集装箱为主。RFID技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可行手段。使用RFID电子签封或GPS电子关锁,可以有效监管通关后的物流过程,还可以实现比如流向单核销的电子化。 商品、证书防伪。RFID的另一个特征是数据安全性好,是有效的防伪手段。采用RFID技术,通过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经认证平台认证,可以实现对检验检疫现有证书、标识甚至部分商品的防伪查验。 检验检疫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复杂,应用RFID的潜力巨大。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检验检疫工作领域。 检验检疫机构和海关应用RFID时要注意的问题 在海关和检验检疫的监管领域,RFID应用在技术规范上没有必要另起炉灶,选择采纳国外成熟的标准即可。而在编码方面,我国检验检疫机构完全有权自行制定行业标准,这也是国外行业应用的通常做法。如果因标准的问题延缓RFID使用,可以说是因噎废食,最终反而会在标准上丧失话语权。 1、克服所谓的标准障碍 纵观这两年国内关于RFID的讨论,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国内还没有确立标准,所以RFID应用不能大力推行。 其实,所谓“标准问题”实在不应该成为问题。众所周知,RFID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应用场合应该选择不同的标签,遵循不同的编码标准。沃尔玛、美国国防部之所以敢于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率先规划RFID应用,原因很简单:它们拥有选择标准或者制定标准的权利。他们的要求就会成为这个供应链的实际标准,他们就是供应链的链主。而且,沃尔玛和美国国防部最终选定的技术规范和编码标准也不尽一致。试想一下,一家沃尔玛的中国供应商,是按沃尔玛的标准(EPC)还是按中国NPC(假如NPC获通过)标准来贴电子标签呢? 同时,标准也是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在技术规范方面,各种标签都已经很成熟了,另搞一套的余地不大。而在具体的应用领域,各种编码标准的空白很多,往往是谁先实现了应用、谁的应用影响大、覆盖面广,谁就可以在制定标准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更何况,在大部分的闭环应用中,不涉及数据交换和标签共享,就根本谈不上标准的问题。 在海关和检验检疫的监管领域,RFID应用在技术规范上没有必要另起炉灶,选择采纳国外成熟的标准即可。而在编码方面,我国检验检疫机构完全有权自行制定行业标准,这也是国外行业应用的通常做法。如果因标准的问题延缓RFID使用,可以说是因噎废食,最终反而会在标准上丧失话语权。 2、标签共享问题 很多专家都希望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在应用RFID上能同步和协同,但在目前双方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数据交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实现电子标签共享很困难。另外,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的RFID应用,重叠之处并不多,完全可以各自独立进行。例如,在转关和绿色通道的物流过程中,货物完全处于海关监控之下,检验检疫没必要再去获取转关监管数据。而在农产品出口监管和追溯体系中,电子标签的数据是品质数据,与海关的关系不大,也可以独立开展。在非常有必要共享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一方为主,向另一方开放数据。 3、检验检疫是RFID应用的源头 目前,随着出口产品电子监管系统的推广,检验检疫工作已经深入到出口生产企业的制造过程之中,通过对原料批、加工批、报检批的质量追溯,有效地从源头解决了质量监管问题。“电子监管”的全面推广,为RFID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电子监管信息”为数据源,以RFID为手段延伸传递,覆盖完整的供应链,做到产地检验检疫、运输、口岸查验与通关、配送到销售全过程的追踪、回溯、业务监管与稽查的信息化,是检验检疫RFID应用的发展方向。 4、RFID应用要和流程变革结合 RFID是一种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手段,它需要一个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是仓储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或者行业综合业务系统。如果没有一个达到一定水平的应用系统信息就很难将RFID用起来或者即使用起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任何技术手段的改变,都会带来或要求业务流程的改变。使用RFID,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手工操作、提高效率,这就要求相应的业务流程也作改变以适应新技术。这就是所谓的BPR(业务流程重组)。在很多行业,RFID的使用,不但涉及流程的改变,还有可能要求相关的法规也进行同步调整,尤其在行政性监管领域。 5、监管需求和企业价值相结合 使用RFID,从直接目的上看是为了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但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为企业带来如通关效率提高,管理信息化加强等客观效果。在实现中如何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笔者相信,随着海关、检验检疫RFID应用第一步的迈出,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贸易投资环境,实现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同时还必将影响、加快国内其他行业RFID应用的进程,使RFID无所不在的时代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