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子标签标准”的制定峰回路转 2004年12月中旬,上海RFID演示中心正式在上海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园揭开面纱——这也是国内首个RFID应用展示点。 而更令外界诧异的是,由科技部牵头,包括国家发改委、信息
“中国电子标签标准”的制定峰回路转
2004年12月中旬,上海RFID演示中心正式在上海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园揭开面纱——这也是国内首个RFID应用展示点。
而更令外界诧异的是,由科技部牵头,包括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13个部委的物流专家到场。据与会人士透露,13部委如此看重上海RFID演示中心,跟我国电子标签标准战略转向有关。
中国自行研制物流信息系统
针对中国物流业资源浪费率高的问题,中国企业研制出一个名为亮成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的全国性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报道说,亮成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由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数字通信系统(GPR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LS)和国际互联网于一身的软硬件技术产品构成,主要用于为物流公司、配货站、运输企业和生产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服务。
据交通部的数据显示,现在国内的货物运输车辆已经超过了五百万辆,比较有实力的配货站(物流公司)超过十万家。
报道说,保守的市场占有率预测,加盟这个系统的运输车辆按其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测算,加盟此系统的配货站(物流公司)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测算,则系统就拥有一百万辆会员车辆和四万个连锁配货站(物流公司)。
报道说,中国现时每年的物流费用已超过二千亿美元,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达一万九千亿元人民币。中国运输企业车辆空驶率达接近百分之四十,每年资源浪费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RFID的“三段论”
所谓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也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缩写。事实上,它并非一项特别先进的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研究出来。它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电子标签,直径不到2毫米,通过相距几厘米到几米距离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可以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电子标签代表的物品、器具和人的身份。 从2004年开始,RFID忽然成了关注热点,引发了媒体、业界、政府乃至消费者的重视。其导火索盖源于2004年1月,沃尔玛公司决定,要求其全球主要供应商2005年1月在供货时使用RFID标签,其他供应商也必须在2007年春季前满足这个要求。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跟着宣布了类似的计划,此前麦德龙已经对RFID技术进行了近一年的实验。
这两个零售业的大腕表示将试用RFID,显示出RFID在零售业的应用之火已被点燃。嗅觉灵敏的IT厂商闻风而动,它们当中有SAP、Oracle、微软、IBM、惠普、飞利浦等众多知名公司,涵盖了芯片、软件中间件、数据库、供应链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等IT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同样心动的还有咨询公司,它们也纷纷推出打包服务,帮助客户配置软硬件及基础设施以应用RFID技术,我所见的就有毕博(Bearing Point)、博思艾伦(Booz Allen Hamilton)和科尔尼(A.T.Kearney)等公司的方案。
在零售业中,RFID标签的功能就像是商品外包装上的条形码。嵌入微型芯片和天线的商品标签叫做电子产品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RFID阅读器(形式各式各样,从手持式到大小各异的固定的隧道式设备)发射信号激活RFID标签和提取EPC数据。当连接到管理软件时,每一个EPC都可以告诉我们商品的特征,如制造商、大小和色彩。它还包含供应链信息,如商品是何时发货的、起始地和目的地。如此,RFID可以用于库存管理,如果每一件商品都有一个射频标签,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商品的需求模式,从而轻易地进行货架补货,并且对仓储进行补充;它还可以用于供应链管理,通过对每一物料配备标签,可了解零部件的状态,增加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RFID的优势会远远超越标签这个层次。仅以RFID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为例,由于RFID标签的存储容量远远大于条形码,物流行业第一次发现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以唯一的代码表示。这对ERP和SCM系统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过去的物料编号无法实现对单一部件的跟踪,而今天,物料的精确化管理却将触角伸到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部件,无论是质量控制、自动化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都将获得过去无法想象的便利。
EPCGlobal是一家非赢利性标准化组织,它计划在全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也就是所有参与流通的物品的编码网络。由众多服务器组成的物联网和目前的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络一道,构成了新一代的网络系统,人、计算机、货物在网络上准确定位,而计算的概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科尔尼公司在题为《RFID/EPC:度过转变期(2004-2007)》的报告中,提出RFID浪潮存在诸多成功因子:业界领袖的带头示范,如上述的沃尔玛和麦德龙;主要的技术提供者和分销商正加大投资;标准也在EPCGlobal的推动下处于形成过程中。正如我们大家熟知的许多技术的扩散过程,RFID也在经历着一个从技术成熟到开始应用的阶段。(参见:《RFID/EPC:度过转变期(2004_2007)》,科尔尼咨询公司,2004年;IBM工商企业在线,网址www.900.ibm.com/cn/smb/industries/retail/)
需要注意的是,像其他新技术一样,RFID可能会经历一个三阶段的发展周期:首先是天花乱坠的宣传阶段,技术被炒得很热,吊足了市场的胃口;然后,膨胀的预期被现实的表现撞碎,技术跌入"幻灭的低谷";最终,在技术的好处被更好地理解和实现之后,市场进入稳定成熟的阶段。所以,RFID的发展并非全无风险,它也可能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在第二阶段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在推广RFID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记住,我们所要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利用技术能够收获的利益。
我国物流信息化瓶颈与趋势
我国物流信息化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期的发展前景,但“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软件开发商难以盈利、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以及缺乏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仍是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五大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目前急需IT厂商和物流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制约物流信息化的五大瓶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告诉记者,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五大瓶颈中,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是首要瓶颈。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0%。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而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第二大瓶颈。目前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大瓶颈是开发商难以盈利。物流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因此造成开发成本极高。对开发商来讲,不能批量生产,成本就高居不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规范信息技术和开发模式,加强咨询服务,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瓶颈之四是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第五个瓶颈是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暂属空白。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物流信息化三层次
戴定一表示,整个物流业的发展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设施;第二个层次是服务平台,比如交通运输、仓储、报关等等;第三个层次是真正的物流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在物流三层结构的框架下,其信息化相应也有三层要求:最底层信息化要有一些标准的编码、协议、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层是要有一些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包括运营的平台、开发的平台、服务的平台。第三个层次才是定制化的服务,包括商业智能、知识管理、数据库挖掘等等。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第一阶段,即要用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目标是建立决策依赖信息、数据的机制,特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少部分基础较好的物流企业已经进入了第二层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企业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占企业总需求的比例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在我国,目前进入第三层次的物流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物流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3年,中国物流行业IT产品应用的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6.3亿元,比2002年增长18.1%。总体上,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物流企业中,80%左右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及时收集和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少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约15%)开始提升信息化应用层次,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另有极少数物流企业(约5%)开始进入全面供应链系统的建设阶段。
2004年-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IT应用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基础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IT系统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预测,2004年-2006年每年的总体市场规模将维持在20亿-35亿元之间。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在2004年-2006年得到快速发展。尽管此类建设仍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单个企业的投资比较小,但由于参加建设的企业总数在快速增加,所以总体市场规模也将随之增长。
目前一些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将会深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尤其是专注在全套供应链系统(SCM)的建设与完善。
盐田港区正式启用海港快速查验系统
近日,从深圳检验检疫局传来消息,海港快速查验系统已在深圳盐田港区正式启用,并率先应用于盐田港区进口集装箱空箱的管理中。
盐田港区是集装箱大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高达600万标箱,其中进口空箱达到210万标箱,占进口箱量的70%。海港快速查验系统应用后,空箱检疫流程更完整,可以使非疫区空箱在港区滞留时间由原来的2-3天减至1-2小时,实现了进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