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03年中国物流业信息化的新进展 一是工业企业物流开始专注物流带耒的效率和效果,在领先的企业里,开始研究物流策略,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组织结构、流程改造、业务外包等手段,成功地使物流总成本达到最低和最
一、2003年中国物流业信息化的新进展
一是工业企业物流开始专注物流带耒的效率和效果,在领先的企业里,开始研究物流策略,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组织结构、流程改造、业务外包等手段,成功地使物流总成本达到最低和最佳服务水平,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果。由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前100名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2.48万亿元,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它超过中国GDP的1/5。在入选的前十名企业中,如宝钢、上海通用汽车、一汽大众、中国惠普、海尔、联想等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己成为该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流信息化也呈现新水平。如宝钢的产供销一体化管理系统、海尔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的”一流三网”、联想进军物流与世界物流业巨头APPL公司联合投资,成立“志勤美集”,构建物流公用平台,为客户提供网络化、多功能、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同时,通过对原有流程的电子化进程,将业界规范、标准流程与企业实际运作的结合,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从而打造一流品牌。此外.工业企业在新上马ERP项目时.也能从企业内部扩大到整个供应链耒考虑,也即ERP系统向下游延伸,为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奠定基础。
二是商业企业(包括零售业),由于其业态变革剧烈,连锁企业的崛起和国外各种类型的零售企业的大举入侵,物流的变革己成为最迫切需求的行业,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及降低成本,并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己成商业企业的迫切课题。2003年上海华联超市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先后建立“品类管理系统”,“门店自动补货系统”,“集中要货系统”及“供应商综合服务系统”,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交换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外部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又如,山东三联电子的“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在家电流通领域,上游连接了海尔、厦华、LG等50余家家电生产厂商,下游连接了全国上百家家电分销商。此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物流配送系统成为专业分销、连锁经营的亮点。如全国新华书店建立图书配送管理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人力,提高市场响应速度,而且扭转了多年的亏损经营局面,首次获得净利一亿元。又如,深圳建立起一个集采购、储运、装卸、配送、整理、加工、信息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物流配送体系,目标是覆盖珠三角,辐射全省乃至华东、华南地区。
三是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经过资产重组后,一批超大型的国有物流企业,利用其资源、规模、实力优势,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而成为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的最有力竞争者。如中远、中外运、中海、中储、中邮、中铁等,在2003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前100名企业中就有上述公司的身影。广东省邮政局2003年开发并投入使用的“物流管理与动态调配系统”,就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武装邮政,走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以信息化改造传统邮政产业。不仅完成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同时向社会提供商函与广告、速递与物流、邮政金融、电子商务、分销代理等商业化服务。中海物流斥巨资开发物流信息系统,构筑了立足沿海、辐射全国、连接全球的网络化物流供应链立体网络,与国内一批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在国内物流领域处于强势地位。
四是外资物流企业,2003年加速在中国市场布点,竞争向网络实力、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深化。如UPS、FedEx、Exel、DHL、三井、马士基等一批世界级的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其丰厚资金、优秀人才、物流技术应用等优势,对物流过程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增值服务、优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并提高中国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五是民营物流企业,由于规模都不大,但为了在竞争剧烈的物流市场中也能占领一席之地,,不得不在网络化、信息共享、服务个性化等方面寻求信息技术服务商的支持。对于具备规模和品牌实力的一批领先企业,2003年步入快速成长期,如宝供物流企业集团,2003年进行战略转型,投资建设大型物流基地,成为轻资产型的物流企业。目前己建成广州南岗基地、苏州基地、合肥基地,五年内在全国将建成10个大型物流基地,在基地中为管理大型的货架式仓库,必须引入并实施先进的仓库管理系统WMS。(如Exceed 4000)以提高仓库运作效率,同时为提高客户满意度,必须从原来物流信息的采集、跟踪、存储、共享系统进化到对物流信息的分析、管理、决策的阶段,开发并实施TOM(全面订单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同样,大田集团在致力于发展综合物流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激活了整个网络,将集团的运作重点放在快递业务上,并以快递为主导,带动空运、海运、陆路运输和仓储物流的发展.
六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的物流一体化,在制订长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2003年对现代物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并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物流产业的改造,分别以上海、广州、天津为龙头城市,推动物流信息化规范建设。如上海大口岸\大通关物流平台,基于长江流域的多式联运EDI系统物流通道建设.并出台了物流信息化示范项目,目标是:研究并开发一整套包括订单管理、计划调度、作业管理、成本核算、过程跟踪、决策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协同等功能在内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珠江三角州的“物流热”持续升温,把信息化当作物流企业的灵魂己普遍认同,广州市口岸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也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对2003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冷静思考
一是中国物流信息化离不开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nomicForum)最新发布的“2003-2004年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排行榜”显示,2003年我国信息能力指数(NRI)得分仅3.38分,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名第51位。荣登全球IT排行榜首位是美国(NRI得分5.50),次席为新加坡(5.40分),日本排名第12位,我国台湾和香港分别排在第17和18位。尽管媒体对我国信息化的报道很多,但计算机应用程度及应用水平与国外的较大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目前中国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二是中国物流软件供应商也有好几百家,有的是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大而全式的管理系统,有的是从原来的ERP系统或财务软件中扩展出来的,很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既符合实际运作状况,又能提升到供应链管理层次的物流软件。其中重要原因是,大部份软件公司不熟悉物流业务,像具有世界级仓库管理软件WMS功能EXE的Exceed 4000实在太少了。
三是物流标准尚未形成从订单开始,到运作作业,包括物流设备,运载工具及数据交换等都缺乏统一标准,传统EDI,现流行的ebXML,还有Rosettanet等,使中国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变得十分缓慢,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快速、准确、有效地处理订单,有时数据交换要面向七八种不同的模式.
三、2004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预测
一是工业企业在实施ERP时,更注重向两头(上游原材料采购与下游分绡商)扩展,即形成有效供需链。而物流一体化运作将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将出现一批“物流与供应链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优秀案例。
二是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信息化程度更加普及与深度发展,会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把客户关系管理、优化配送调度、动态库存管理、在线交易处理.并延伸到商品管理、销售分折、成本核算、购销核定等,真正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一个能支持电子商务的统一平台。
三是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将从简单信息采集、存贮、传递、共享的层次过渡到对信息加工、分析、管理、决策的阶段,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上不仅要实现与客户物流信息的对接交换,而且将延伸到资源(运输与仓储)供应商的数据对接与交换,这样才真正体现集成物流供应商的“链主”的地位。
四是出现一批按照ebXML与ROSETTANET标准的、具有权威性、安全可靠、廉价的公用数据交换平台。
总之,在送走烦躁的2003年,迎来稳健的2004年,作为一个在物流信息化领域摸爬滚打了六、七年的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但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何况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在中国尤其如此。如同“中国足球”一样,中国物流信息化之路同样是漫长并充满希望的。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